糖尿病足不可小觑 选用中医外治

浏览 7

  糖尿病足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有增高趋势。糖尿病足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会逐步发展,加重病情,甚至截肢致残、能力丧失,严重恶化者还会导致死亡。因此,对糖尿病足不可小觑,要引起足够重视,积极治疗。

  糖尿病足临床表现可分为0~5级。0级有发生足部溃疡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尚无溃疡;1级足表面有溃疡,但尚无感染;2级有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但尚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有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在趾、足跟或前足背有局限性坏疽;5级全足坏疽。

  中医学文献中并无与糖尿病足相对应的病名,但是其描述的症状表现类似于糖尿病足的表现。早在《灵枢·痈疽篇》就有记载:“发于足趾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后世医家多根据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如肢体末端疼痛、感染、溃疡、坏疽等,将之归属为中医的“消渴”、“脱疽”的范畴。认为糖尿病足基本病因病机是久病消渴,气阴两虚,致燥热内结,耗灼营血,络脉瘀阻,热毒内蕴,热毒湿热瘀血相互搏结而化腐成脓;或筋骨皮肉失去气血津液濡养,致气血瘀阻,逐渐干黑而成。至疾病后期常表现为成脓后久不溃破或溃后难愈、肉芽苍白、生长缓慢等一派气阴两虚、血不养筋、络脉瘀阻的证候。其中气阴两虚为本,湿热壅盛、瘀血阻络为标,瘀血、湿热既是气阴两虚的病理产物,又是消渴导致脱疽的中心环节。

  中医对糖尿病足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体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缩短治疗时间和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除内服中药治疗外,采用中药外治法治疗也取得明显效果。糖尿病足患者的溃疡坏疽以缺血、感染为特点,采用中医外科清创是坏疽创面能否愈合的关键,并且必须遵循“给邪出路”、“祛腐生肌”的治疗原则。由于肢端血运差,中医谓“发于四末,药物难达”,故可局部应用中药达到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多采用“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法。下面介绍一种用京万红药膏治疗本病的方法。

  首先,在选择合理有效的药物进行降血糖治疗的前提下,先用无菌干棉球蘸拭创面,清除分泌物,然后碘伏常规消毒。再根据疮面大小,将京万红药膏均匀敷布于无菌棉絮上,厚度约0.1厘米,敷于疮面并用敷料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时,若坏死组织液化后并游离时,宜将其清除。当坏死组织脱落,分泌物减少后,再如前法敷橡皮生肌膏。此法遵循中医“祛腐生肌”的原则,用京万红药膏化腐和祛腐,促使坏死组织早日溶解脱落,并可刺激组织新生、肉芽生长,达到创面愈合的目的。京万红软膏方中地榆泻火解毒、收敛止血;大黄活血化瘀,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栀子能减轻局部炎症;血竭散瘀血,生新血,促进创面愈合;乳香、没药消肿生肌;紫草能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穿山甲破瘀通络、去瘀生新;当归补血托疮、消肿排脓,加上冰片抗炎止痛,其30多味中药合用,共奏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之功效。再配合橡皮生肌膏祛腐生新,经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验证,敷药后可促使坏死组织早日溶解脱落,并可刺激组织新生、肉芽生长,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缩短,收到明显效果。

  在外敷药膏的同时,可配合中药外洗方,以增疗效。外洗方药为:生川乌头12克,吴茱萸、艾叶、海桐皮各15克,细辛5克,红花、当归尾、荆芥各6克,续断、独活、羌活、防风各10克,生葱4条,米酒、米醋各30毫升。用法:将药煎取2000毫升,分为2次外洗,每次用1000毫升,药液不重复使用。糖尿病足0级,无开放性创口者,可将患肢放入约40℃药液中浸洗。有开放性创口者,应避开创口,用7~8层消毒纱布块或数层干净软布,蘸药液趁热摊放在患处湿敷,注意水温,避免烫伤。同时,取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液淋渍患处,使湿敷纱块保持湿度及温度。每日1次,持续淋渍热敷20分钟,30日为1个疗程。

  在局部采取中药外敷、洗的同时,应按糖尿病饮食宜忌,注意控制饮食,并坚持服用有效的降血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消除高糖的“毒性作用”。对于合并感染的病人,应尽量在局部处理前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同时,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适度参加体育锻炼,保持愉快心情,以促进早日康复。(韩德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