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是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不仅给病人造成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近年来,中风后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以针灸、推拿、中药为主的中医康复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上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康复理念进入我国,对中风病诊疗又有了新认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副院长、康复中心主任唐强教授课题组在中风病的临床康复治疗过程中,依据国际分期标准,将头穴丛刺针法与现代康复技术动态结合,辅以体针(传统、拮抗针法),制订出分期治疗的综合康复方案(针康法)。此方案得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资助,并在黑龙江省数十家医院的康复科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此,唐强教授逐一进行了介绍:
软瘫期
主要表现为患者偏瘫侧肢体弛缓性麻痹,无随意的肌肉收缩,或仅出现轻微的联合反应。康复治疗目标:改善呼吸、吞咽、进食以及提高身体感知能力,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抑制异常运动模式。
1.头针疗法:运用头穴丛刺法,辨证选择于氏头穴七区中的刺激区,以顶区、顶前区为主穴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辅以项区;言语不能辅以颞区;情感障碍辅以额区;平衡障碍辅以枕下区;视力障碍辅以枕区。局部皮肤消毒后,应用Φ0.35×40毫米毫针,针体与皮肤呈15°,斜刺入帽状腱膜下,深约30毫米,向前或向后透刺,针后捻转,200次/分钟,捻转5分钟,留针6~8小时,留针期间,每隔一小时捻转一次,直至出针,每日一次。
顶区:从百会至前顶(或前顶至百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顶前区:从前顶至囟会(或囟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额区:从囟会至神庭(或神庭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枕区: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枕下区:从脑户至风府及从玉枕(脑户旁1.3寸)至天柱。项区:风府、风池及其二穴之间,共5穴;颞区:头维下方0.5寸(向下刺1~1.5寸),顶骨结节前下0.5寸(向下刺1~1.5寸)及其二者之间。
2.体针疗法:针刺以传统针刺手法为主,上肢多取屈肌群穴位,以手阳明经穴为主,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多取伸肌群穴位,大腿部以足阳明经,小腿部以足太阳、少阳经穴位为主,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以Φ0.35×40毫米毫针针刺,得气之后在针柄上连接英迪KWD-808-Ⅱ型脉冲针灸仪,采用疏波,频率以30次/分为宜,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一次。
3.现代康复疗法: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
(1)肢位摆放:主要包括仰卧位、患侧卧位和健侧卧位,目的是增加患侧感觉输入,有助于防治痉挛。
(2)体位变换:预防并发症,每2~3小时翻一次身,可防患侧肩关节受压。
(3)ROM训练:对患肢关节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以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
(4)促进主动运动:①上肢自主被动运动:采用Bobath握手,利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活动;②桥式运动:采取仰卧位,上肢伸直放于体侧,双下肢屈膝髋,足平踏于床上,伸髋并将臀部抬离床面,下肢保持稳定,持续5~10秒。
痉挛期
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痉挛。康复治疗目标:进一步平衡肌张力,打破肌痉挛模式;抑制协同运动模式,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强化对中间关节(肘、膝)的控制;加强对近端大肌群活动控制能力。
1.头针疗法:采用于氏头穴丛刺针法,方法同上。
2.体针疗法:针刺采用拮抗针法。选穴主要取患侧相应的拮抗肌群,兴奋拮抗肌来对抗抗重力肌痉挛。上肢主要取伸肌群,下肢主要取屈肌群。上肢取阳池、四渎、阳溪、偏历穴(使手腕伸展或手指伸展);天井、臑会穴(使肘部伸展,肘外旋);肩髃、臂臑穴(使臂外展,拮抗肩内收)。下肢取阳陵泉、悬钟穴(使足背屈、踝外翻);解溪、丘墟穴(使趾伸展、足背屈);曲泉、阴包穴(使髋屈曲、髋外展膝屈曲)。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以Φ0.35×40毫米毫针进行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连接英迪KWD-808-Ⅱ型脉冲针灸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以100次/分为宜,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一次。
3.现代康复疗法: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从患者能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静态平衡,到让其能做躯干各方向不同摆幅摆动活动的“自动态”的二级平衡,最后能完成抵抗外力的“他动态”的三级平衡。
(2)坐-站起训练:患者坐直,足尖于膝盖成一直线,上肢像上述负重训练,髋关节尽量屈曲,让重心从臀部慢慢转移到双足上而站立。
(3)站立平衡训练:先站起立于床边,然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间站立,让患者逐渐脱离支撑,重心移向患侧,训练持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后,再实施站立平衡训练,最后达到站立位的三级平衡。
(4)步行训练:①手杖和扶持下的步行;②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先上健腿,后上患腿;下楼先下患腿,再下健腿。
恢复期
主要表现为患者瘫痪肌肌力、肌张力逐渐恢复,出现分离运动。康复治疗目标:加强肢体精细、稳定、协调性运动;改善步态,恢复实际步行能力;积极调动非受累侧肢体的代偿功能,尽可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其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1.头针疗法:采用于氏头穴丛刺针法,方法同上。
2.现代康复方法: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
(1)自主运动的训练:逐步加强患者主动运动的意识,在训练过程中以患者的主动运动为主,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辅助。
(2)步行训练:进一步改善步态的训练,重点是纠正划圈步态。
(3)作业治疗:对偏瘫患者应针对其功能障碍采用作业治疗。
(4)ADL训练:ADL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通过作业治疗,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5)辅助器具的应用。
唐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针康法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的一种新方法,是头穴丛刺针法和现代康复技术的有机结合,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头穴丛刺针法是头针专家于致顺教授创立的,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该方法以经络学说和大脑功能定位为理论基础,《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窍。”《灵枢·卫气》曰:“头气有街,胸气有街……”总之,人体多条经脉(尤其是阳经)直接联系头部,经气通过经络系统上注头部,加强了头部与脏腑的联系。头穴丛刺能够透过颅骨,刺激大脑皮层,直达责任病灶;康复训练作用于四肢,通过多次重复的动作,非侵入性刺激中枢系统,提高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促进受损脑功能的恢复。针康法体现了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的结合,弥补了针灸在神经康复学上的不足。唐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针康法能提高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达94.67%,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