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治病”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俗语。确实,在祖国医学的宝库中有许多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能有效地防治一些常见病症。但是,由于使用不合理的“偏方”,或偏方使用不当而使病情加重,或诱发严重并发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请看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两个例子。
王XX,男,24岁,运输工人,间断上腹痛、返酸3年,发作时服用胃乐宁可缓解。一次午餐后由于鱼刺鲠喉而叫苦不迭,听信喝醋可软化鱼刺的偏方,餐后两小时分两次喝下了食醋250毫升。一小时后腹痛发作,伴返酸、恶心、呕吐,继胃内容物后吐出暗红色血三次约800毫升。就诊时心率128次/分,血压80/40毫米汞柱,神志恍惚,皮肤苍白湿冷,经积极抢救脱险。在医院做胃镜检查时发现鱼刺仍卡在咽喉部,取出后观察并无半点软化。还有一名40岁的男性公民,得到一个专治皮肤病的偏方,服用后身上的皮癣果真有所好转,可时间不长又复发了,他便继续服用。半年后因腹泻、失眠、多梦,肌肉震颤、流涎及口腔溃疡就诊,经化验检查证实为汞中毒。查其偏方,每剂方药中轻粉含量达0.6克之多。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在使用偏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处方是否合理。有些民间流传的偏方表面上可能有某些合理性,但缺乏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检验。比如,食醋确实是一种弱酸性液体,长时间浸泡鱼刺、蛋壳等物,可使其脱钙而软化。如果鱼刺卡在咽喉部,饮用食醋时,醋在咽喉部停留的时间很短,不可能达到软化的目的。但是,大量食醋对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诱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所以,必须注意偏方的科学性,只有那些理论机制明确,临床效果良好的偏方才能应用。
2.偏方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大多数偏方仅对某一个症状进行治疗,在控制症状方面可能有些效果。但是,相似的症状其病理基础不一定相同,疗效也不会一样。在使用偏方前除了注意是否对症以外。还要注意疾病对药物成分有无禁忌,尤其是既往有其它病史者或孕妇更应注意。有些疑难顽症患者由于疗效不佳,往往多处求医,这些疾病大多难以短时间治愈,最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症者应住院治疗,单纯依靠偏方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一些江湖医生出于营利的目的,往往夸大偏方的适用范围及临床效果,甚至伪造病例及患者的感谢信,对此应有足够的警惕,切莫上当。
3.有无毒副作用。有些偏方之所以“偏”,就是因为药物成分不合理,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这类偏方用起来可能有些效果,容易使人相信,但是毒性很大,实属弊大于利。如轻粉大剂量使用能抑制真菌生长,对一些皮肤病有效,但大量无机汞(轻粉)在体内蓄积可造成汞中毒。
(责任编辑:田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