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灵芝

浏览 7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鹤灵芝

实际拼音:Bái Hè Línɡ Zhī

别名:癣草

来源:爵床科白鹤灵芝属植物白鹤灵芝Rhinacanthus nasutus (L.) Lindau (R. communis Nees),以枝或叶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利湿止痒。用于肺结核早期;外用治体癣,湿疹。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叶配煤油或75%酒精共捣烂或煎水洗患处。

《中华本草》:白鹤灵芝

出处: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实际拼音:Bái Hè Línɡ Zhī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Bignose Rhinacanthus

别名:癣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白鹤灵芝的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inacanthus nasutus (L.) Kurz [Justicia nasuta L.; Rhinacanthus communis Ness]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白鹤灵芝 灌木,高1-1.5m。幼枝具毛。叶对生;有短柄;叶片椭圆形,长3-7cm,宽2-3cm,先端稍钝或尖,基部楔形,全缘,下面叶脉明显,两面均被毛。聚伞花序紧缩,顶生或生上部叶腋里似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微小;萼5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约3mm,两面均被腺毛;花冠白色,高脚碟状,外被短腺毛,花冠向长约2cm,冠桅二唇形,上唇犯病披针形,长约8mm,先端微凹,下唇浓3裂,长约10mm;雄蕊2,着生花冠喉部,花药2室,上下叠置,花丝长约1mm,外露;子房和花柱下部疏生柔毛。蒴果长椭圆形。种子2-4颗,有种钩。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白鹤灵芝根含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及这两种甾醇的葡萄糖甙,并含荼醌类化合物:白鹤灵芝醌(rhinacanthin)A、B[1]。

茎叶含3,4-二氢-3,3-二甲基-氢-荼并[2,3b]吡喃-5,10-二酮[3,4-dihydro-3,3-二甲基-二氢-荼并[2,3-b]吡喃-5,10-二酮[3,4-dihyro-3,3-dimethyl-2H-naphtho-2,3-b]pyran-5,10-dione][2]。

药理作用:

1.细胞毒作用:从本植物根中提取的萘醌类化合物白鹤灵芝醌A、B,具有细胞毒作用。

2.抗真菌作用:从叶和茎中提取的萘并吡喃衍生物3,4-二氢-3,3-二甲基-二氢-萘并[2,3-b]吡喃-5,10-二酮对小稻枯萎病病原体(真菌) Pyricularia oryzae有强抗真菌作用,其ED50为0.4×10-6(0.4ppm);对此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在10×10-5(100ppm)时为82.3%。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杀虫止痒。主劳嗽;疥癣;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倍量。外用:鲜品适理,捣敷。

《中药大辞典》:白鹤灵芝

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实际拼音:Bái Hè Línɡ Zhī

别名:癣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白鹤灵芝的枝、叶。

原形态:灌木,有时近攀援状,高1~2米。茎圆柱形,被毛,节稍膨大。叶对生,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先端稍钝,全缘,下面叶脉明显,两面有毛;有短柄。花单生或2~3朵排成小聚伞花序,无柄;苞片和小苞片常短于花萼;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白色,花冠管延长,2唇形,上唇狭披针形,全缘或短2裂,最后外弯,下唇短,3裂;发育雄蕊2,花药2室,药室上下叠置,钝头;退化雄蕊缺;花盘杯状,子房下位,3室。蒴果长椭圆形。种子4颗或少数,有种钩。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广东、广西。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嗣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鞣质。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润肺降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1两)。外用:捣涂。

复方:

①治早期肺结核:鲜白鹤灵芝枝叶一两,加冰糖水煎服。

②治各种体癣、湿疹:鲜白鹤灵芝叶适量,加煤油或75%酒精,共捣烂,涂患处。(性味以下出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