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子

浏览 7

《中药大辞典》:常春藤子

出处:《本草拾遗》

实际拼音:Chánɡ Chūn Ténɡ Zǐ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果实。秋后采集。

性味:《本草拾遗》:"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风血羸者,腹内诸冷血闭,强腰脚,变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浸酒。

《中华本草》:常春藤子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实际拼音:Chánɡ Chūn Ténɡ Zǐ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Ivy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era Nepalensis k.koch var. Sinensis(Tobl.) Rehd.[H.sinensis Tobl.]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常绿攀援灌木,长3-20cm。茎灰棕色功黑棕色,光滑,有气生根,幼枝被鳞片状柔毛,鳞片通常有10-20条辐射肋。单叶互生;叶柄长2-9cm,有鳞片;无托叶;叶二型;不能枝上的叶为三有状卵形或戟形,长5-12cm,宽3-10cm,全缘或三裂;花枝上的叶椭圆状披针形,条椭圆状卵形或披针形,稀卵形或圆卵形,全缘;先端长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宽圆形、心形;叶上表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或淡黄绿色,无毛或疏生鳞片;侧脉和网脉两面均明显。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或2-7个总状排列或伞房状排列成圆锥花序,直径1.5-2.5cm,有花5-40朵;花萼密生棕以鳞片,长约2mm,边缘近全缘;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3-3.5mm,淡黄白色或淡绿白以,外面有鳞片;雄蕊5,花丝长2-3mm,花药紫色;子房下位,5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花盘隆起,黄色。果实圆球形,直径7-13mm,红色或黄色,宿存花柱长1-1.5mm。花期9-11月,果期翌年3-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阔叶林中树干或沟谷阴湿的岩壁上,庭园也常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山东、灌输、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性味:味甘;苦;性温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膝,行气止痛。主体虚赢弱;采膝酸软,血痹;脘腹冷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浸酒。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主风血羸老,腹内诸冷血闭,强腰脚,变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