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的组织结构与粉末特征

浏览 8

组织结构

鹿茸是尚未骨化的幼角,外面覆被着生有茸毛的皮肤,内部是结缔组织、软骨组织及富有血管的神经。鹿茸的断面分为皮肤层、间质层、髓质层三部分。皮肤层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构成,间质层介于皮肤层与髓质层之间,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及棱形细胞构成。血管丰富,髓质是茸的基本结构部分,以大量的细胞、血管网和胶样结缔组织为基础。

三岔茸根部髓质几乎全部骨化,边缘狭窄变薄,介于骨化的海绵质和皮肤层之间。鹿茸中段横切面主要由外皮和骨小梁构成。外表由表皮、真皮、胶原纤维层及一些附属器官构成表皮薄,为复层角化鳞状上皮。角质层的浅部由扁平的角质叠积而成,深部为1~3列棱形细胞排列成磷状。颗粒细胞层为1~4列类同形细胞,未见细胞核,表面由许多颗粒,HE染色后,细胞呈蓝紫色,并伴有许多半透明点状物,棘皮为5~15列卵圆形细胞,外部细胞长轴与角质层平行,向内逐渐与角质层垂直,表面可见许多胞质凸起,其底层为短柱状或两头略尖细胞构成,排列紧凑,细胞与角质层垂直,部分细胞向真皮扩伸,真皮较厚网状层由许多胶原纤维交织而成。此层向表皮凸起部分形成乳头层。网状层内侧为胶原纤维层,胶原成束方向排列一致。外皮可见发达的皮肤腺、毛干、毛囊及血管附属器,茸毛没有竖毛肌。马鹿茸外皮乳头少而低,毛干长而密集。在相同部位,梅花鹿茸外皮乳头多而高,毛干短而稀少。外皮和骨小梁之间有2~6层半透明的棱形细胞,排列紧密,靠近棱形细胞的骨小梁间隙中有血痕,骨小梁位于鹿茸中心,由骨基质薄片连接成网,网内有血迹,骨小梁上有黑色骨陷窝和骨小管。骨陷窝排列不规则,骨小管常由骨陷窝内伸出,呈弯曲状,并与邻近骨陷窝的骨小梁衔接。靠近中心部位,骨陷窝逐渐增多,骨小梁间隙中血痕逐渐减少形成空洞未见骨板。纵切面乳头层平展,骨小梁和网眼呈交替排列。蜡片毛干较多,组织紧凑,乳头层为锯齿状,乳头尖锐。血片毛干较少,组织松散,乳头层为波浪状,乳头钝圆,有未成熟骨小梁和骨陷窝样结构,脱钙(80%硝酸

染色后,细胞形状和层次明显,轮廓清晰,绝大部分组织呈粉色或红色深浅不一,所有细胞核涂染,每只鹿茸的不同位置,组织发育不同。由顶端到底部,角质层增厚,毛囊逐渐减少。乳头层凸起趋于平展。外皮相对变薄,骨小梁面积增大,骨陷窝逐渐增多。

粉末特征

梅花鹿茸粉末淡黄色,在显微镜下可见淡黄色或棕黄色不规则骨小梁碎块,碎块上散布许多黑色骨陷窝和骨小管,透化后易见圆形和卵圆形孔眼(骨陷窝痕迹),直径为5~25微米,孔眼周围可见放射状裂痕(骨小管痕迹),棕黄色表面颗粒状的不规则颗粒细胞层碎块,碎断的毛干和毛囊,红色或黄色不规则血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