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引火归原?引火归原的中药方剂

浏览 8

引火归原的“原”,主要指肾,因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这里所引之“火”,有两种解释种是指下元亏损,虚阳上浮的“浮阳”、“浮火”;另一种是指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逼阳外越(即内寒外热或下寒上热)的“戴阳”、“格阳”。

下元亏损,虚阳不敛,无根虚火上浮,可见面色浮红,游移不定,面热如醉,忽来忽去,头晕耳鸣,或口舌糜烂,咽喉痹痛而淡紫不赤,或喘促躁烦,或吐血衄血,同时伴见下焦亏损的见症,如腰滕酸软、两足发冷、舌质淡白、脉象微弱或浮大紧数而无力。治疗当引火归原,选用人肾的肉桂或附子补火助阳,诱导浮阳浮火下归于肾;同时配伍熟地、山药、山萸肉、五味子等,滋补肾阴,从阴引阳,以阴涵阳,使阴平阳秘,虚阳不再浮越。方如桂都气丸、附都气丸等。这种配伍,以滋补肾阴药为主,以引火归原药为辅,前者药味多,用量大;后者药味少,用量小。

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逼阳上越的“格阳”、“戴阳”证,可见里寒外热(格阳于外),身反不恶寒,面色赤(逼阳上越--戴阳)或干呕躁烦,或咽痛,即所谓的“外热”、“上热”;同时,见有“内寒”、“下寒”的表现,如下利,腹痛,脉象微,或脉微欲绝,或脉不出,或无脉,手足厥逆。

这些表现的实质是真寒假热。治当回阳救逆通脉,选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的附子为主,佐以干姜、炙甘草、葱白等,以破散阴寒,挽回散越于外上的浮阳,使之归于窟宅。这种配伍,与肾虚阳浮证不同,彼配以补阴药,且以补阴药为主,此配以补阳药,且以补阳散寒药为主。

引火归原的用药方法,也有用单方者,所选的药物主要有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等,因为这些药均有引火归原的作用。用法,一般有外用和噙含两种。外用,即生用研末,以津或酷或葱涎调之,贴于足心(涌泉穴)或脐上。噙含,即生品或蜜炙品在咽中或口中,咽其津而取效。用单方引火归原所治的病证,主要有虚火上行所致上部某一部位发热如火炙,或格阳喉痹而吞吐不通,或虚火口疮,或咽喉口腔糜烂而属于虚火上炎者等。如《本草纲目》载:“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吴茱萸)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又如张景岳认为,口疮属无根虚火者,可用官桂噙咽。对火不归原所致格阳喉痹,亦主张用蜜炙附子含口中,咽其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