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是河南省西南部的山脉。东南与桐柏山相接,为秦岭东段的支脉。
长约400公里,为淮河之源,是淮河与汉江的分水岭。西峡县位于伏牛山南缘,境内资源丰富,景色秀丽,有“天然药库”之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涉及的药物有1800多种,而目前在西峡发现的药物就有1300多种。
2013年夏末,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邀请省城几位中医专家到宛西制药厂参观学习,走近张仲景的故乡,有种特别的亲切感。当我们走进伏牛山腹地时,被满山遍野的山茱萸吸引住了,灌木丛中,一颗颗微红的果实,好像是在向游人招手。只见半山坡上横立一块大木牌,上写着“山茱萸基地”五个大字,非常醒目。沿着山路向上走,路的两旁由近向远望去,尽是山茱萸树,满树枝挂的都是红色的山茱萸肉果。厂里的技术员说,这些山茱萸到了10月份,便是收获的季节,采摘加工后,就成了六味地黄丸中的一味中药成分。它将销售到国内外市场,成为人们喜爱的养生保健药品。为此,我写了一首诗,以作纪念:“伏牛深山好美景,满山茱萸透眼红;圣药走入千万家,养生驻颜传美名”。
山萸肉为落叶乔木山茱萸的果实,处方常写山萸肉,别名枣皮、肉枣、药枣等。主产于河南、陕西、浙江、安徽等地。其味甘酸,性微温,入肝、肾二经,主要功效为补肝肾、强筋骨、益阴精、固元气,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尿、小便频数、虚汗不止、男子不育、妇女月经不调等。因为它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药物,所以不论阴虚或阳虚均可使用。但现代教科书上将它列为收涩药、固精药,这一点不太公正。山萸肉首先是补肾生精,然后才是收涩固精,它不像有些药物单纯是收涩的。它在地黄丸中的作用第一是补益的,俗话说“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即熟地黄补肾、山药补脾、山萸肉补肝。后来许多医家在补肝时,常常想到的是山萸肉。张锡纯将它的功效归纳为“补肝救脱之要品”。这样理解,才能正确展示山萸肉的功效。
说起山萸肉,还有一段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
当时太行山一带隶属赵国,山上村民大都以采药为生。但必须将采来的名贵中药向赵王进贡。有一天,一位村民向赵王进贡中药“山萸肉”,当时名叫“山萸”,谁知赵王见了大怒,说道:“小小山民竟将此物当作贡品,岂不小看了本王,退回去!”这时一位姓朱的御医急忙走了过去,对赵王说:“山萸是良药,这位村民听说大王有腰痛病,特意送来,请大王品尝。”赵王却说:“寡人用不着山萸。”进贡的村民听后只得退出。朱御医见状赶忙追出来说:“请把山萸交给我吧,赵王终会用上它的。”村民将山萸交给朱御医。3年后,山萸在朱御医家长的非常茂盛。有一天,赵王旧病复发,腰痛难忍,坐卧不起。朱御医见状,忙用山萸汤给赵王治疗。赵王服后,症状大减,3日后逐渐痊愈。赵王问朱御医:“你给我服的什么药?”
朱御医回答:“此药就是当年村民进贡的山萸。”赵王听后大喜,遂下令大种山萸。
有一年,赵王的王妃得了崩漏症,赵王命朱御医救治。朱御医当即以山萸为主配制一方,治好了王妃的病。赵王为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
后人为了表明这是一种草药,又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
在历代医家中,最善于用山萸肉的是张景岳与张锡纯。张景岳所创的新方186首,其代表方为左归丸(饮)、右归丸(饮)、大补阴丸等,这些方剂中都有山萸肉。张景岳认为山萸肉是阴中阳药也,主入肝肾二经,“能固阴补精,暖腰膝,壮阴气,涩带浊,节小便,益髓兴阳,调经收血。”如果脾气太弱,畏酸者,可与甘草、煨姜合用。所谓阴中阳药,就是即可补阴,又可扶阳。其性味甘酸温,按照中药学理论,甘酸化阴,滋补阴分,而甘温补气,扶助阳气。一味药即可补阴,又可扶阳,这在中药里是不多见的。所以张景岳在左右归丸(饮)中均有山萸肉这味药。而张锡纯也是最善用山萸肉的医家,山萸肉在他手里可以说是“大放异彩”,他不仅仅将山萸肉用于补益肝肾、收敛元气,还用于肝脉郁滞,风寒湿痹,他说山萸肉“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内风萌动”。他引用《神农本草经》原文,山萸肉“逐寒湿痹,久服轻身”。认定山萸肉是治疗寒湿痹的良药。他有两个含山萸肉的代表方剂,一个是来复汤,一个是曲直汤。前者治疗的是大病之后,元气外脱,气虚不足以息,方由山萸肉6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白芍18克,野党参12克,甘草6克组成。张锡纯云:“凡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如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而山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他的经验是“最善救脱敛汗,则山萸肉功用之妙,真令人不可思议矣”。
后者曲直汤,组成:山萸肉30克,知母18克,生乳香10克,生没药10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应用治疗肝虚腿疼,左脉微弱者。张氏认为,肝主疏泄,中藏相火,肝虚不能疏泄,相火亦不能逍遥流行于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使气血凝滞,作热作痛,所以这种腿疼有郁热之感。所制曲直汤,取山萸肉补肝,知母泄热,更以当归、丹参、乳香、没药流通气血,如此补而通之,其痛自愈。
张氏还说:“山萸肉得木气最厚,酸性中大具开通之力。”我认为,所谓“开通之力”,与山萸肉的温性是分不开的。我在临床上,凡遇到下肢酸痛、酸困,脉象虚弱者,均要加入山萸肉一味,且量大,一般为30克,甚则60克,目的是补肝、温肝、敛肝,补肝是补其不足,温肝是驱逐寒湿,敛肝是固涩精气。如果遇到应该用左右归丸治疗的病症时,山萸肉是绝对不能少的。
《太平圣惠方》里有一张养生方,名为山萸肉散,组成为:山萸肉30克,桂心30克,牛膝120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食前温酒调服。此方补肾散寒,主治肾虚,腰脚酸痛,下肢怕冷等。
我曾用山萸肉治疗一例精脱者。
学生王某,21岁。考试前夕,伏案苦读,时或通宵达旦。试毕,忽感精神困顿,频发遗精,甚则一夜两次,继而虚汗浸衣。舌淡苔少,六脉细数。血压80/50毫米汞柱,心率90次/分,诊为精脱。急以秘精固脱方治之,方药:山萸肉6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经用1剂,面色红润,精神振作。嘱每日取山萸肉60克,煎煮当茶饮之,5日后随访,遗精虚汗俱止,病告初愈。
我依据诸医家经验,近年来每至冬季,都要饮用一种汤剂,组成为:山萸肉30克,枸杞子10克,何首乌10克,熟地黄10克,鹿角片5克,黑豆30克。每天一剂,煎取两次服用。其义在于补益肝肾,壮腰强筋,固涩精气。服用后,效果良好,虽有腰椎病,但腰膝无酸痛之感,身体也感到暖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