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内消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用于治肾经虚弱,膀胱为邪气所搏,结成寒疝阴颓,脐腹疼痛,肤囊肿胀,或生疮疡,时出黄水,腰脚沉重,足胫肿满,行步艰辛。
【方剂组成】
山茱萸(捣,去校,取肉微炒)、桔梗(水浸一伏时,滤出,慢火炒干为度)、白蒺藜(炒,去刺)、川乌(炮,去皮、脐)、肉桂、茴香(舶上者,淘去沙石,焙炒)、食茱萸、吴茱萸(微炒)、青皮(去白)各60克,海藻(洗焙)、五味子(净拣)、大腹皮(酒洗,焙)、延胡索各75克,桃仁(去皮,尖及双仁,麸炒,别研)、枳实(去瓤,麸炒)、陈皮(去白)各30克,川楝子(锉炒)90克,木香45克。
【功能主治】
治肾经虚弱,膀胱为邪气所搏,结成寒疝阴颓,脐腹疼痛,肤囊肿胀,或生疮疡,时出黄水,腰脚沉重,足胫肿满,行步艰辛。
【方剂药材介绍】
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之功效。常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白蒺藜:平肝解郁,祛风明目。用于肝阳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皮肤瘙痒等症。
吴茱萸: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脏器下垂。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次3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各家论述】
茱萸内消丸——《幼幼集成》卷四
组成:吴茱萸(醋浸1宿,焙干,炒过)1两,青化桂(去皮)1两,净枣皮(蒸,去核,捣)1两,玄胡索(醋炒)1两,大茴香(盐炒)1两,化橘红(炒)1两,杭青皮(醋炒)1两,桃仁(炒)5钱,白蒺藜(炒)5钱,南木香屑5钱。
主治:寒湿所袭,留伏作痛,(疒颓)疝偏坠。
用法用量:每服1丸,淡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龙眼核大。
茱萸内消丸——《杏苑》卷六
组成:山茱萸(去核)1两,食茱萸1两,吴茱萸1两,橘红1两,马蔺花1两,山药1两,肉桂1两,川楝肉1两,青皮(去白)1两,木香5钱,茴香1两,橘核1两。
主治:寒疝疼痛,阴囊冷湿或痒。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茱萸内消丸——《医方类聚》卷九十引《居家必用》
组成:山茱萸1两,食茱萸1两,吴茱萸1两,茴香(炒)1两,川楝子(去核)1两,青皮(去瓤)1两,马蔺花1两,黑牵牛(头末)7两。
主治:一切小肠疝气。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盐汤送下。久年不愈者,5-7服可除根。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茱萸内消丸——《得效》卷九
组成:川楝3两(锉,炒),大腹皮2两半,五味子2两半,海藻(洗)2两半,玄胡索2两半,茴香(炒)1两,桂心1两,川乌(炮,去皮脐)1两,吴茱萸1两,食茱萸1两,桃仁(麸炒,别研)1两,木香1两半,桔梗2两,青皮2两,山茱萸2两。
主治:小儿阴(疒颓)偏大,上攻脐腹,肤囊肿胀或生疮疡,时出黄水,腰腿沉重,足胫肿满,行步艰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茱萸内消丸——《魏氏家藏方》卷二
组成:川楝子8两(每个破作4块,2两用巴豆30粒,去壳,同炒焦,候巴豆黑,去巴豆不用;2两用斑蝥50个,去头足翅,同炒,候斑蝥焦,去斑蝥不用;2两用海金沙半两同炒,候海金沙紫色,去海金沙不用;2两用黑牵牛1两同炒,连黑牵牛用),山茱萸(去核)1两,吴茱萸(汤泡7次,炒)1两,石茱萸1两,胡芦巴(炒)1两,破故纸(炒)1两,舶上茴香(炒)1两,乌药1两。
主治:膀胱小肠疝气,木肾偏坠。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