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思考

浏览 9

一、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必要性目前,我国人口中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超过9亿人,据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资料,在全国16个省、直辖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平均亚健康率达到64%,其中北京75.31%,上海73.94%,广州73.41%。《中国企业家》杂志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家有91%的人处于“过劳”状态,31%的人患有肠胃消化系统疾病,28%的人记忆力下降,26%的人失眠,23%的人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21%的人吸烟和饮酒过量。国家“九五”攻关完成的研究表明:在健康和疾病预防工作上投资1元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因此,全民健康社会的建立,需要我们切实纠正重治轻防的问题,需要引导国民把维护自身健康状态作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围绕以创造健康和预防疫病为中心的产业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包括中医、中药、健身、保健、足疗、健康饮食、体育、旅游和文化活动在内的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在健康维护方面,我国具有任何国家没有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积累,中医不仅在几千年人类繁衍和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160多个国家都已经应用中医和针灸,我国境外从业人员已超过30万人。日本把《中医学概论》列入全国80所专业和综合性大学医学部的必修课,从2006年起作为日本临床医生考试内容之一,2008年后纳入医生资格考试的试题范围。美国将中医从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分离出来,将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医学体系对待。世界上已有8个国家立法赋予中医合法的医学地位。可以说,中医的辨证施治、系统调理、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医疗的最高境界。中药作为生物制药的几千年积累,也成为世界研究生物制药的宝库。而在我国中医中药的地位很低,长期以来西医对中医排斥,去年2万多人签名取消中医,使这种排斥达到极端形式。人们对健康和预防保健的认识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正深入人心,社会对中医预防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各种形式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正逐步开展,人们呼唤质量更高、价格低廉、服务多样、方便快捷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现状及问题1.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日益增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正在成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中医医院的服务领域逐步扩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的形式多样、数量增加、水平提高。加强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的平台建设,部分中医医院建立了专门的保健中心,部分中医医院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部分中医医院将中医预防保健和中医医疗工作有机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在服务模式、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监管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许多医院在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面多年进行探索和实践,如提供冬病夏治、膏方等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欢迎。在社区中,中医药服务从过去注重开展中医医疗服务转向同时注重开展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技术引导居民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据抽样调查,在预防方面,有53%高血压病管理病例运用了中医药干预措施。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88%。在康复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93%。在健康教育方面,有中医药内容的达到70%。不少地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所在,成为社区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原因。2.中医预防保健产业蓬勃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指导下的保健产业和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企业开发了种类繁多的中医保健品和保健食品,以中医预防保健理念为指导或将中医预防保健理念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的健康管理模式,也正逐渐兴起。3.其他机构开展的预防保健服务较丰富:社会上许多非医疗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在中医预防保健理论指导下的预防保健服务。据统计,目前全国经过工商部门批准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较多,主要提供按摩、足疗、药浴等预防保健服务,服务人群较广,服务量也较大。另据残联统计,目前有盲人保健按摩机构39000家,遍布各个地区和城乡,向人们提供保健按摩服务。4.从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人员增多:开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活动的人员逐渐增多。许多中等职业院校开设了预防保健相关的专业,培养了一批预防保健人员。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增加保健按摩师和足部按摩师职业,并制定了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经过培训认定的人员数量众多。据统计,在盲人保健按摩机构中,有从业人员8万余人。在看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生机无限,正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1)服务网络不健全。目前独立设置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比较缺乏;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尚未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结合自身的服务功能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深入。(2)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的内涵不明确,构建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政策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准入管理、人员技能鉴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等中医预防保健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建立或不够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预防保健机构不够。(3)服务提供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未开展全面、系统、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未能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机结合,虽然有少数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但服务数量较少,服务面较窄;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手段和形式单一,甚至在有些地方存在服务混乱现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提供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三、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多层次的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建立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主要任务,完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理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管理与监督体制,健全运行机制,合理配置中医药人力、设备资源,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覆盖城乡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2.阶段目标:到2010年,一是初步形成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一批中医院能提供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进一步深入,初步总结出开展中医特色预防保健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二是建立一批独立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机构,提供全面、综合、规范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三是部分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能够提供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四是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使中医特色预防保健工作有章可循。到2020年,初步建立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需求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化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四、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成探索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创新“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内容和方法以及规范技术方案、完善评价体系,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服务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示范体系。1.构建服务提供体系: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是以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为技术指导,各类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机构为主体,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其它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为网络组成,以健康人、亚健康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全面、系统的中医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服务的,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一个体系(图1)。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选择不同的服务方法和模式,内容应包括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等各项服务。服务的方法为具有中医特色的药物和非药物方法,包括情志调摄、四季养生、膳食调养、药物调理、导引、针灸、按摩、熏蒸、沐足等。图1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图2.完善服务技术(产品)体系: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借鉴并结合健康管理经验和方法,建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各个环节的、全程连贯的“治未病”技术(产品)体系。3.建立服务支持体系;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治未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加强“治未病”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建立政策保障制度,推动健康保险创新,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开展提供支撑。五、中医保健服务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思考和具体措施设想1.建设服务提供体系: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要利用中医药人才与技术优势,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探索,制定服务和技术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力争成为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县级中医医院要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并加强对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中医医院设立组织结构和功能定位相对独立、业务工作与医疗服务科室有机联系的“治未病中心”,成为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平台。中医预防保健机构作为专门提供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要建立统一的标识,方便百姓选择正规的机构接受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应拓展服务内容,广泛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提供全面、综合、多样化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加强与中医医院的技术协作,深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功能,通过加强人员培训、中医预防保健适宜技术推广等方式,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水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等其他卫生机构,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积极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术,提供相应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2.加强科学研究,完善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治未病”科研专项计划,以“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方法为重点,实施一批科研项目。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及各相关单位应结合当地及本单位的实际,开展有关“治未病”的科学研究。根据“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按照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建设的要求,围绕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信息存贮整合、分析评估、干预调理等环节,以传统中医学和养生学为主体,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通过发掘、继承、集成、创新,丰富和发展各环节的服务技术方法及产品,并使各环节的服务技术方法及产品有机联系,构成体系。加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和技术(产品)标准的研究,逐步建立“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科学总结服务效果。加强中医“治未病”的传统理论内涵和现代机理研究,推动“治未病”的学术继承和发展。建立“治未病”科技创新机制。促进有关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资源,建立“治未病”虚拟研究院、信息监测网络和系统等协作平台,形成“治未病”科研的新型组织模式,建立预防保健服务与产、学、研、金等相结合的研发机制,组织研制、筛选、推广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器械设备和技术方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提供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人员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或相应的中医预防保健职业任职资格。鼓励具有养生保健康复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提供中医保健服务,培养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加强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方面人才的培训。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治未病”的特点,研究总结“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以及培养方式,制定开展“治未病”所需各类人才的规范化培养计划,编写培训教材。实行中医保健专业的职业分化和职业岗位设定,建立中医保健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中医保健人员通过国家中医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资格,可在医疗、保健机构中从事中医保健服务,不得开展医疗服务。加强中医保健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在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内容,全面提高中医保健服务的能力。在中医保健机构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保健服务知识普及教育,培养能规范运用中医特色技术和方法的中医保健服务人员。三级中医医院应充分利用人才优势,精心选拔具有深厚中医理论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医师作为师资力量,积极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在中医院校学生的培养中,加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教育,开展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导和促进相关资源的整合,院校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建立培训基地,创新培养机制。4.加强宣传推广,传播健康文化: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普及“治未病”理念,提高社会的认知与认可程度。加强“治未病”预防保健知识与方法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加强“治未病”服务信息及服务效果的宣传,更好地引导广大群众的需求、激发广大群众的需求。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单位在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以及医疗服务的同时,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宣传,成为“治未病”健康文化、知识与方法等传播的重要窗口。加强与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媒体及相关机构、单位的合作,根据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不同形式的要求,积极创制“治未病”健康文化的传播产品,构建“治未病”健康文化的传播平台。5.建立运行机制,完善政策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系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机制。建立并完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配套政策、法规与规章制度。建立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中医特色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的投入和合理补偿。修订现行医疗机构的诊疗科目,为中医进入预防保健领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实行行政许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资格认证与注册管理。制定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在服务提供体系建设、服务技术(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健康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资源整合,形成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合力。注重发挥健康保险在经济补偿、市场组织、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推动以健康为中心、中医特色个性化健康保险产品的创制,促进创新型健康保险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保障。研究制定“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的条件和开展业务的范围,建立定期考评制度,健全有关管理规范,制定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6.加强对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与支持:将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今后中医药工作的重点,并结合中医“治未病”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中医特色预防保健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机制,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各级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中医保健服务机构的行业管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开展中医保健服务日常管理,建立定期考评机制和校验制度。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管理部门规范现有以中医保健名义开展保健服务的机构的服务行为。依据国家的行政许可与技术准入管理规定,对符合中医保健机构设置标准和准入标准的其它保健服务机构纳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进行全行业的管理。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及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各级科研基金要有一定比例的中医保健技术资助项目,建立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培养及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中医的教育机构及兼负有教育任务的大型医疗机构应开展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培养工作,为建立与完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体系提供人才保障。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以上的医院,要将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功能建设作为完善中医医院功能与内涵建设的重要工作,防治结合,防治并重,整合资源、设立相应的技术科室,建立专业技术队伍;加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配置相应的设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