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更完善

浏览 9

  本报记者李金玲报道

  日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这是继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之后,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重举。

  据了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也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治未病建设基地。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强调,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工作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内容。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加强中医“治未病”研究、构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启动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有效措施。

  专家介绍,中医“治未病”思想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随后张仲景用中医整体观念和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较全面地补充和发展、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因此,“治未病”包含着“既病防变”、“防微于杜渐”、“有病早治”,“治病要防止传里、传经、变症”,其科学内涵与当今医学界倡导推广的“三级预防”相吻合,这也是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战略之一。

  专家表示,共同探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发挥特色和优势、构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等问题,致力推进重大理论、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等创新,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随着中医“治未病”的开展,中医药服务将由医疗为主拓展到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领域,服务网络将由单一的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为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两大体系。

  记者了解到,北京中医医院在“治未病”方面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长期以来,临床医生在进行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同时,积极向患者教授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始终将中医“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有病防变”、“愈后防复”的预防思想贯穿于日常医疗工作中,体现在各个临床专业的诊疗活动中。记者李金玲摄影

  【责任编辑张秦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