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深刻烙印,影响了不同时代的人。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并没有为个别理论家的情绪所左右,也没有在反对者的“终结”、“取消”声中沉寂,相反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追寻中更凸显出有效性,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波又一波调整浪潮中也屡屡出场。这是因为,任何一个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不仅需要依靠坚强的政治领导,依靠经济的健康发展,依靠民主的发扬、法制的完善,同时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稳定。
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和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延伸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演化出强大的功能。从政治功能上看,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整合、制度合法性支持以及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意识形态强调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并以超越利益的道德观念加以强化,以达成共识、消弭纷争。从经济功能上看,意识形态能够简化决策过程、节省交易费用、提高制度管理的经济效益,解决经济运行中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问题。从社会和文化功能上看,意识形态能够对人们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化,促使人们遵守社会普遍的伦理规范,从而使社会秩序保持在理想的状态。此外,意识形态还能够在对外交往中捍卫本国制度、保护本国利益。西方国家还将自己独特的自我经验上升为全人类经验,向欠发达地区倾销自己的意识产品,并对其他意识形态形成挤压效应。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的特征越发突出。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发展、统筹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过程中,不仅需要从政治理想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保障其实施,还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引导功能,以调动广大的社会力量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努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竞争的复杂格局以及西方强势文化的高压态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不同政治思想文化力量在相互较量中此消彼长。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通讯技术和强势文化,不断对后发展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后发展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先进思想文化,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没有统一的精神支柱,就很难拥有自立、自强、自主的地位。苏联、东欧由于后期意识形态混乱而最终解体和剧变,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意识形态混乱导致经济恶化,劳动者利益受损,政局动荡不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和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挑战,各种社会思潮泛滥也导致人们思想乃至行为上的混乱现象。这种混乱可能会影响甚至延缓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体现出足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积极的姿态和灵活的方式应对各种挑战。
为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我们要在创新意识形态上做出更大努力,以强化其整合和凝聚功能,而且还要在关注、反思和指导实践上做出新努力,发挥其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创新活力。首先,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是坚定而明确的,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如列宁所言,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世界、描述蓝图、把握发展前景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以抽象的道德标准消解具体政治标准来评判历史,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包装的马克思主义,或者把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的论述当作时髦辞藻的方向,都是不可取,也是没有历史基础的。其次,意识形态必须有反观现实的能力和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意识形态的创新只有同时植根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中,才能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在描述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寻求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各种举措等方面作出科学的回答,以深化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感情认同,不断坚定广大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只停留于愉悦人们的感官,更需要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化安全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只是满足于繁荣文化市场,需要从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在多样中谋求共识,凝聚人们为长远目标奋斗的理想,激发人们战胜可能风险、坚定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构筑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主心骨;占领现代传媒的制高点,发挥现代新闻媒体在传播理论、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正本清源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心理疏导、解疑释惑、排忧解难进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开展,需要注重教育引导与关怀服务相结合、满足社会需要与尊重个性相结合、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相结合、人格成长与心理解困相结合。
第三,大众化取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调整和改进的一个基本路径。意识形态要获得群众的认同,首先就要为群众所认知。革命战争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就是得益于当时的理论宣传工作者贴近群众的理解能力,通俗地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得民心、顺民意,其理论成果也成为群众耳熟能详的生动语言。这种语言体系真正植根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演变为群众对党和政府认同和信任的思想和心理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心理的价值引导,需要分析个体拥有的思想道德素质、信念,强化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念对大众生活的提升。
意识形态的功能开发和创新指向都应当是以实践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继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和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不断发扬其关注、反思和引领现实的活力,并引导更多的人从各种社会思潮的束缚和纷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验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