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左)、东西(中)、苏童的文学三人行。
8月13日到16日期间,“文化名人大化采风行”活动在美丽的大化举行。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副总编李敬泽以及区内外苏童、潘琦、东西、黄佩华、鬼子、凡一平、李约热等十多位文坛名家参加了相关活动,采风足迹遍布大化红水河之八十里画廊、七百弄风景名胜区、大化奇石馆等地。
采风启动仪式上,热情的东道主向李敬泽、苏童赠送了大化奇石。一向低调的苏童眉开眼笑地说:“之前我还不知道广西有一个叫做大化的地方,对这边的了解非常少。结果岳父一听说这个地名立马就说,噢,那可是个出奇石的地方,我就来了。一是想见识一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二来呢也想见见这边的一些作家同行、老友。”李敬泽则用评论家的眼光赞赏大化这个地名“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大化”从字面上可以解释出“无限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还很符合古人语境里“大而化之”的含义。14日晚,李敬泽、苏童、东西三位名家应众媒体之邀,在大化县城一间茶室举行小型文学座谈。“铿锵三人行”中不时有有趣的思想火花冒出,内容涉及“文学标准”、“读者与写作者的文学焦虑”、“文坛80后”等热门话题。选小说靠“闻味”东西:首先非常有幸,我现在能与李敬泽、苏童两位名家坐到一起,一起聊聊天。我从1992年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就与当时在《钟山》做编辑的苏童认识。我记得后来还投过一篇稿子给他,尽管他已经离开《钟山》杂志,但还是很热心的帮我把稿子推荐到《作家》去。《人民文学》副总编李敬泽先生呢,说起来跟广西的作家就更有渊源了,我和鬼子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包括《被雨淋湿的河》、《耳光响亮》、《没有语言的生活》等,都是他最先发表的。近年来他更是关注广西新一代作家的成长,如映川、李约热等人。李敬泽:嗯,最近倒是经常碰到选择小说的问题。很多媒体记者每次都会问我,“选择小说的标准是什么”,说真的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我都很尴尬,实在是讲不出来。其实是靠一种嗅觉吧,去“闻”小说里头的那个“味”。苏童:我做编辑7年的心得是,内心是有标准的,但难以描述。我的习惯是收到一大摞稿子就先“闻味”,有点感觉或者疑惑的放左边,那是薄薄的几份,完全不对味的放在右边,很快堆成山。回过头,再细看左边那些有“味”的。找标准其实是一种焦虑李敬泽:我觉得几乎每一次做访谈也好,大家都希望能够说出尺度的问题,都希望能够说出一二三,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让我总结出来一二三,我觉得也是一个不真实的东西。因为如果真有一个标准,你面对曹雪芹或伏尔泰,就根本没法用。其实在我们现在的文学环境中,我们面对的是普遍的状况,不仅是文学,其他也是一样,就是所谓标准的缺失,就是很难有一二三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这也是当今文化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每一个人都是在一个混乱,繁杂、丰盛的状态中,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去作出选择和判断。东西:可能读者在潜意识里,总希望评论家给出一个答案,然后去选择阅读。李敬泽:所以每当我遇到“标准”的问题,我会很友好地搪塞过去。其实文学是没有标准的,大家患上的可能是一种“标准的焦虑”。一个作品好或者不好,它串起作家、评论家、读者之间的一个交流。评论家也不是法官,他也没有一个法典,去告诉大家什么书受欢迎。真成了那样你们认吗?把我拍死算了(笑)。东西: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不是体育竞技。李敬泽:我想读者之所以有焦虑,是大家对文学的基本共识在这个社会上的破裂造成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大家那种单纯的共识形成比较容易,现在则相对困难。很可能现在你对面一个作家,他的书卖得非常好,非常畅销,但是他跟你的背景几乎没有任何交流。苏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文学类型也比较狭窄。无非就是“后伤痕”、“先锋小说”、“社会小说”几种。我记得当时我们杂志社有位老编辑,素来是眼睛犀利到有点“毒”的那种,但是后来他面对刘索拉的作品,我发现他突然会有迷茫、惶恐,那是很真实的一幕。因为老编辑的背景里没有刘索拉那么“前卫”的环节,所以失去了判断能力。后来那部作品转给了我,我当时是涉及一点“先锋写作”的,大家只能相信我的鼻子能承载这样“闻味”的任务。责任编辑:胡江汽车|文娱|社会|体育|论坛|生活|财经|金融|科技|校园|职场|女性图说新闻|绝色地带|签约摄影师|东盟|税务财经金融・社会法制科教文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