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浑身无劲可能与体内有湿气有关

浏览 8

  在现在的这个时节,很多人经常会有“天天犯困、浑身无劲没有精神”等的现象。大部分都认为这是天气、性格等原因,但是中医认为,经常感到这种身体现象很可能是因为内生湿邪的因素,也就是说体内含有湿气。那么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下什么是内湿、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帮助预防呢?

  一、什么是内湿

  中医认为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所以内湿是指体内自己产生湿邪,这与脾有密切关系,正如中医“脾虚生湿”及“湿困脾运”之说。可见内湿与脾有很大的关系。

  二、内湿产生原因

  内湿的形成,多是因为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不节,常食生冷,过食肥腻和甘甜的食物,纵饮酗酒;或过饥过饱,内伤脾胃,以致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且可随每个人的病因及其体质的不同,还会有寒湿、湿热之分。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三、内湿的特点

  内湿与外湿在病理特点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如黏滞而固着,不易速去,就好比胶水,粘稠固着,不容易抹去,所以就会阻碍体内气机的运行;而湿性重浊、趋下,就会让人出现双下肢浮肿,或有沉重的感觉。

  【内湿的证型表现】

  1、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痞满作胀,或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或头沉重好像有东西包裹住一样,身体沉重或浮肿,或腹痛,肠鸣,泄泻。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寒湿内郁,困遏脾运。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胃苓汤、实脾饮加减。

{page}

  2、湿热内蕴

  症状:发热,倦怠,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胁痛,口苦,口黏,口渴而不欲饮水,大便泻利,小便短赤,频急,疼痛,或见目睛、肌肤黄染,周身瘙痒。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湿热蕴中,脾胃气滞。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如湿热郁结肝胆,肌肤、巩膜发黄,宜清热利湿退黄,用茵陈蒿汤;湿热郁滞大肠,泄泻、痢疾,用葛根芩连汤或芍药汤加减;湿热下注膀胱,病发淋浊、尿血,用八正散加减。

  3、脾虚湿困

  症状: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脘腹胀满,吃饭不香,多食则腹胀,大便溏软,甚或濡泻,肢体困重。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细。

  病机:脾虚不运,湿邪内停。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汤加减。

  四、体内湿气的预防

  1、适当的运动。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方法,能让体内多余的湿气通过汗液排出体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有氧运动,不但有助活化气血循环,而且增加水分代谢。

  2、多敲打脾经。脾经在双下肢内侧,经常敲打按摩,能刺激脾的运化功能,起到健脾祛湿的保健效果。

  3、清淡饮食。不要吃那些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水遇寒则凝”,所以这些寒凉食物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食物不能消化,就会出现拉肚子,吃什么拉什么的现象。

  4、避免潮湿的环境。日常生活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我们都知道湿气乃万病之源,如果我们的体内出现了湿气无法及时去除的话,很可能就给我们的身体以及生活带来不可逆的影响。以上介绍的关于内湿的一些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另外平时可以按照以上的几种预防湿气的方法来保健身体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