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有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历代被传为佳话。就连东汉末年的医家张仲景也感叹“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医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是无法见病知源,识证无差,用方用药以达到极佳的疗效的正文字体大小:大中小望诊探微王业龙古有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历代被传为佳话。就连东汉末年的医家张仲景也感叹“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医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是无法见病知源,识证无差,用方用药以达到极佳的疗效的。《望诊遵经。五色相应提纲》:“尝考《内经》望法,以五色形于外,脏应于内,犹根本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医门法律。卷一》喻嘉言:“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之,神居之耳。色者神之旗也,神望则色望,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汛,动罹覆溺,卤莽粗疏,医之过也”。今就望诊之法略述如后。1四时五脏应见的正常面色和不应见的反常面色,从而观察疾病的轻重、顺逆、以测其生死存亡。1.1五脏正常色。人是离不开自然环境影响的,故天以五气饲养人类,因为气通于鼻,故五气从鼻而入,风气通肝,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人受五气,而养五脏,五脏得养其精气上华于面,肝之精华化为青色;心之精华化为赤色;脾之精华化为黄色;肺之精华化为色白;肾之精华化为色黑。这就是自然界五气通用五脏吸收转化而显于颜面的,所以是五脏的正常色泽。1.1.2四时主客色,主色,就是五脏的原来正色(又叫脏色),人的形质不同(所谓五行之人),其主色也不同。如火形之人,一般是微红而鲜明;木形之人,面色一般微青光润。但不论何形之人。都以黄为正色,即黄中带红,黄中带青而已。人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时令应该具有不同的面色,这就是客色(又叫时色),客气来去不定,是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而变化的,因为春气通于肝,肝主藏(回)血,其色当青;夏气通于心,心主发血,其色当赤;秋气通于肺,肺主洁血,其色当白;冬气通于肾,肾主滤血,其色当黑;长夏四季之气通于脾,脾主统血,其色当黄。这是四时常色。主色是人体之脏所生。客气是岁气(岁时之气)影响人体的变化,所以岁时不同,人的脏气应该随着时气发生一定的感应和变化。人体适应自然的客观反应是正常的现象。因此“客主善”,就是说明岁时之气胜人之气是顺的,否则,人的主气胜岁时之气为逆。即春时当青反白,夏时当赤反黑……。是为主胜客气,即为不是正常的情况。必须注意,主色,客色都属于正常的颜色。1.1.3气色的含润吉凶青、黄、赤、白、黑显彰于皮肤之外者为五色,隐含于皮之中者为五气。内充外泽,则气血并至才是无病的征象。若五色显露于外,而没有五气的隐含充实皮内,则为有色无气,是病色虽自身感觉无病也是生命倾危之象。〈〈内经〉〉:“色至气不至者死”。若面色虽浅薄不泽,但神气生动,内外条达,则为有气无色,不是凶险之象。〈〈内经〉〉说:“气至色不至曰生”。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若是神采奕奕,目光灵敏,神志自然,言语清楚,即便色脉不太正常,也无大凶险;否则,即使色脉未见多大的异样,而神滞情迷,脏色外露,都属于病重危象。1.1.4五脏反映在面部的正常色泽五脏反映在面部的正常色泽,应该是气色并至的。如白罗裹雄黄,映出白中透黄之色,是脾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浅红罩白之色,是肺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朱砂,深红正赤之色,是心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黑赤,映出黑中透赤紫艳之色,是肾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兰赤,映出兰中扬红,石青之色,是肝气色并至的容状。文中所举白色罗绢和雄雄朱砂等,都在是比喻色泽的。临床所见容颜色泽并不是和这些实物一模一样,只有在实践中,多观察、多揣摩,多比较,才能逐渐领会这些意义。1.1.5四时百病,五脏、五部、五官、五色生死的诊法《内经》说:“青欲如苍壁之泽”。即青石色,有生气的青色。“不欲如蓝”,即靛叶色,没有生气的青色。《内经》说:“赤欲如白裹朱”,即正赤色,有生气的红色。“不欲如赭”,即赭石色,没有生气的红色。《内经》;“黑欲如重漆”(光润的紫檀色),“不欲如”,即没有生气的黑色。《内经》说:“白欲如鹅羽”,即有生气的白色。“不欲如盐”,即枯骨、盐之色,没有生气的白色。《内经》说:“黄欲如罗裹雄黄”。即白中透黄之色,有生气的黄色。“不欲如黄土”,即沉滞无神,干枯的黄土色。各种疾病见到恶色,一般是凶险的。五脏虽病,但是胃气尚存,那么,反映出来的五色,也就鲜明润泽,各种疾病见到这样的善色,一般是良好的现象。(未完待续)
望诊探微
浏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