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大学新生前往各地高校报到的时间,某县今年的高考理科状元小林考出600分的高分,收到四川某大学的通知书一月有余,不见他积极收拾行李安排行程,却见他在母校的高考补习班报了名。原来,他并没有被一志愿报考的计算机专业录取,而是被调配到了化学专业。与学校协商未果,他选择了复读。
同一县的理科亚军小褴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他去年就考上了重庆某高校土木专业,读
了一年大学,发觉自己的确太不喜欢这个专业,成绩也一落千丈。最后选择退学复读,今年以597分的考分考入了原来大学的外语类专业。一脸轻松的他说:“如果再不这样做,我这辈子就毁了!”
事实上,高考录取结束,到大学“访问”的家长、考生也逐渐增多。托关系、找门路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希望能够换一个专业。某师范类院校今年要求转外语专业的学生以1:30计,该校招生处长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学校改成外语院校算了。以前会计专业火爆,大家一窝蜂挤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火爆,又挤计算机专业,哪里有这么多岗位等待学生就业?
据了解,尽管部分高校转系、转专业已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那些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学生也盼望着早日“跳槽”成功。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我省部分高校学生转系并不容易,成功转系学生人数仍是凤毛麟角。
●转系?学校“冷处理”
我们在省内几所高校作了一番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而校方对学生转专业却持“冷处理”态度。一高校教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之所以严格限制转系人数,是担心大幅度放开转系限制,可能会造成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失衡,一些冷门专业恐怕少人问津。
针对转系转专业的问题,省教育厅有关人士指出,换专业之风盛行将引起人才培养的不平衡性。大学生转系转专业由高校自主决定,但低分录取的专业不允许往高分录取的专业转。同时对转往热门专业的人数要有所限制,如果大学生转系完全放开,冷专业、冷学科经过一段时间后,将不存在了,这将导致新的高校资源浪费。
●“所学即所长”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一次性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制度。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少学生入学以后才发现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志趣完全背离。”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姚文忠认为,从“人本思想”出发,放开大学生转系规定,让大学生改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开发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配置。
而西南交通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教授表示,允许在校大学生进行二次专业选择,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无论中外,刚上大学的学生都有一部分处于懵懂的状态,很多人选择专业只是出于一个相当盲目的动机。正是这种盲目性导致了很多考生在享受着考入自己心仪学校喜悦的同时,也心怀没能考上自己喜爱专业的惆怅。”成都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张勇处长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正通过转系在高校中树立。对于现代教育管理观念而言,学生和学校的“主客体”位置现在已经渐渐发生了变化。以往是学校选择学生,一旦进了大学的门,学生就得服从学校的安排。现在,学校和专业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让更多的学生选择这个学校和专业,更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其发挥所长,获得“教育收益”。
●学生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志愿犹如合同,合同签定,岂能随便更改?”也有高校教育界人士认为,考生应该对自己最初的选择负责。“一些考生在高考时面对大学的上百个学科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多种因素使得一些学生的就读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从学生培养角度出发,针对转系我们有两方面的事要做,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意志和想法,二是我们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让他们能够作出更加冷静的选择。”记者曹丰
相关链接
[一]
今年成都市高考理科状元邹挺,2000年就以成都市理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部,去年,他毅然从北京大学退学,回到母校“补习”。今年高考,邹挺终于进入了清华大学一个自己中意的专业。
[二]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允许转系(专业)、转学:(一)确有专长,转系(专业)、转学更能发挥其专长者;(二)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系(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或其他高校别的系(专业)学习者;(三)经学校认可,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系(专业)或不转学则无法继续学习者。
[三]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试行新生入学一年后重选专业,结果,2001级学生六成改了专业。据调查,该校学生高考时仅35%是根据兴趣填志愿,多数人是在老师和家长的主持、干预下懵里懵懂地选择了专业方向。
广州一所大学去年放开学生转系的限制后,大部分符合条件的学生都提出转系要求。
今年3月24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03年学生转系的名单,200余人报名,150多人成功转系,这是在去年200多人转系的基础上,又一次较大规模的转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