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五中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先秦部分)

浏览 10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五中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先秦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据此回答1—4题
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 ( )
A奴隶主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B禅让制的腐朽
C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社会历史的倒退
2、《竹书纪年》载:“仲丁迁于隞,河亶甲乙迁于庇,南庚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号之曰殷。……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这反映了( )
①商朝前期政局不稳 ②盘庚迁殷后政局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发展
③商朝势力南至珠江流域 ④商是当时世界大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3、与右边内容归类标准相同的选项是( )①司母戊鼎②甲骨文 ③盘庚迁都
A、原始瓷器 B、青铜器铸造 C、漆的使用 D、“陆行乘车”
4、西周的奴隶制比商朝更为发达,是因为西周 ( )
A疆域更加辽阔 B手工业作坊全用奴隶劳动
C曾建立共和政权 D供作“人牲”和“殉葬”的奴隶人数大增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西周初年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关系
6、“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B、按军功赐田授爵,废除奴隶特权
C、新的赋税制度动摇奴隶制基础 D、铁农具导致私田大量开垦
7、“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 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
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 ④随着井田制的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据此回答8—10题
8、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 ( )
① 统治者重视农业 ② 井田制的推行
③ 采取集体耕作方式 ④ 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9、古书上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哪一时代( )
A、传说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0、下列关于商代社会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商都城是繁荣的商业城市 B、中原地区已出现了统一市场
C、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 D、“商人”一词是由于商民善于经商而被沿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据此回答11—15题
11、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 )
A、井田制瓦解 B、周王室衰微
C、诸侯野心增大 D、分封制崩溃
12、公元前579年,宋国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弭兵会议。会上晋楚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会晋、楚及一些中小诸侯国在宋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这两次会议表明( )
①大国争霸局面宣告结束 ②大国之间既争夺又妥协
③中小诸侯从此免于战祸 ④晋楚两大国分享霸权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④
13、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出现的最基本条件是( )
A、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政府对手工业技术的总结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14、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而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农民的地位比奴隶高 B、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
C、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 D、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体现这一历史特征的有( )
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②公室将卑,大夫皆富
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往 ④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据此回答16—18题
1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手工业技术比欧美要早两千多年左右。这项发明是( )
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B、青铜器制造的金银错技术
C、漆器制造的夹纻技术 D、以曲造酒的酿酒技术
17、战国时期出现许多新兴城市,其最主要的特征是( )
A、人口集中 B、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中心
C、商业繁荣 D、城里有贵族的宫室
18、《史记》记载:“使孔子名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说明 ( )
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B、孔子只是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
D、有财力的富商能操纵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纷纷变法,最终确立了我国封建社会制度。据此回答19—22题
19、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引文说明的根本问题( )
A、农民徭役负担太重,没有劳动时间 B、春秋战乱不已,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C、井田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小农经济成为东方封建制的特点
20、能够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 )
A、农民广泛使用铁制工具 B、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
C、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D、出现了郡、县
2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22、“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异常繁荣。据此回答23—25题
23、墨子、商鞅、韩非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24、战国时期,荀子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下应时而使之?”下列对上述引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说明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
C、这表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高
D、这说明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占主导地位
25、下列科学技术成就,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有①我国人们对星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②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③基本确定十九年七闰的历法原则 ④系统说明了光影关系与球面镜成像规律( )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③④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1分,共27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有歙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 :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子于叔鱼以求直(按:即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曰,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 :季孙欲以田赋(按: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一个什么特点?(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5分)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3分)

(4)材料四表明了什么问题?(2分)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什么重要的历史进程?(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摘自《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摘自《墨子》
材料三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然后而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摘自《孟子》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用人制度各是什么?各适用于什么时期?(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墨子的用人主张。(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孟子选择贤人的标准和特点。(2分)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各材料反映的时代特征。(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题12分,第29题11分,共23分。
28、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因是什么(4分)?试分析其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8分)

29、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的大变革时期,结合史实,概述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11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原因是指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原因。本题主张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项政治制度,而世袭制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可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本题的答案应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为材料型的组合选择题,具有多项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功能,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盘庚迁殷时,都城建在河南安阳(黄河流域)商朝势力南至长江流域故可排除含有③的AC两项,又由商是当时世界大国而确定④应选,因此本题的答案应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标准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时首先应结合试题题干中的列出项确定的归类标准是:①司母戊鼎②甲骨文 ③盘庚迁都 都是商朝时的有关史实;其次依托题干中归类标准,再出选项史实:A—始于商朝,B—始于夏朝,C—始于河姆渡氏族,D—始于夏,故本题答案应为A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应该明确奴隶制度充分反映的是奴隶主贵族与奴隶之间的关系,奴隶社会的财富是由奴隶创造的。因此手工业作坊全用奴隶劳动是西周的奴隶制比商朝更为发达的原因。故选B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找出选项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对分封制能够全面了解,西周的分封制是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分封的范围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首先排除答案A、D,分封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可见,分封制不仅仅是体现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因此C项的表述不全面,故应选B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学生看懂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就可以做出选择。题干中的两句话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遭破坏。因此正确答案是A
7、【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既考查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在解题方面的技巧。解此类题时学生一定要善于发现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从四个选项中可以看出,只要排除②③④中的任何一项即可得出答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井田制盛行的情况,并没有说明井田制的结束,所以④可以排除,答案为A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通过分析三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后找出三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通过分析可以很容易看出“④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不符合史实可排除。①、②、③ 对三代的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故选B
9、【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时应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A项传说时代还没有关于交通工具的记载。C、D两项为商周时代,当时的交通已很发达,车、船、撬等交通工具早已具备。因此,正确答案应该为B
10、【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基本史实和作逆向思维的能力。经再现课本知识:ACD三项是对商代社会经济的表述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项
11、【答案】D
【解析】此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重要经济制度,分封制是奴隶社会重要的政治制度,所以,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分封制的崩溃,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只要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列举项与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作对应思考,可确定②④必选,通过时间提示以及再现史实可排除①③,因此答案应选B
13、【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明确《考工记》主要记载的是手工业技术的,可排除B;其次确知它是战国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总结,无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有关手工业技术方面的著作的产生,故正确答案应是A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在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它是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所以尽管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经济却能得到发展,因此正确答案选B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是社会的进步。①项反映了私田的出现,有利于社会发展;②项反映了周天子的衰微,诸侯实力的增强;③项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关系疏远;均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所以都应选。④项不主张变革,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所以排除,故正确答案选项A
16、【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现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发展的状况。“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技术,西方到公元14世纪才使用铸铁,而掌握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更晚,要到1722年以后,因此欧美要早两千多年左右,故选A;其他三项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技术,但都不符合“比欧美早两千多年左右”的条件。
17、【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一道隐形比较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的新兴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其商业主要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故正确答案应选B
18、【答案】A
【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决本题首先应明确题干的含义是子贡(孔子的学生)将孔子的思想传遍全国各地,其次依托题干中的提示“(子贡)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即可确定其正确答案应为A
19、【答案】C
【解析】此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题干中的“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反映了“公田”已经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了,“公田”即是春秋时期的井田,这种现象说明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晚期出现了私田,这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岁亩”。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因此正确答案应选C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能理解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明确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特征,封建生产关系的突出特征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依附关系,即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交纳一定的赋税。A项“农民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属于生产力的范畴;B项“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D项“出现了郡、县”是一种地方行政机构,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故参考答案选C
21、【答案】A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所选的材料对学生解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所选的材料是《史记·商君列传》,这容易使学生想到商鞅是主张改革的,因此会导致误选,而所选材料是甘龙的一段话,他的观点显然是守旧的反对变法的,所以只要学生认真审题,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就比较容易做出正确判断。故正确答案应选A
22、【答案】B
【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求学生理解“商君死,秦法未败”的意思是商鞅虽然死了,但秦国确立的变法措施保存下来了;其次要求学生理解根本因素是指决定事物发展变化方向的因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确立了封建制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正确答案应选B
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对墨子、商鞅、韩非子三人的主要思想有一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找出他们思想的相似之处。A、B两项很明显是墨子的思想而商鞅是不反对战争的,故可以排除A项;商鞅主张实行连坐的,因此可排除D项;墨子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中央集权的,故可排除D项;墨子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的,商鞅主张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的,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的,故C项是三人思想的相似之处。
24、【答案】D
【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它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首先应明确荀子的主要思想,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的正常现象,具有唯物思想;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A项对引文的理解是正确的,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可以判断B项对引文的理解是正确的,C项对引文的理解也是正确的。荀子的思想虽然具唯物主义观点,但它并没有改变战国时期唯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故D对引文的理解不正确。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文化史实的能力。对于解决这类型的试题考生一定要注意试题中提供的时间、地域、属性(类别)、文化特点等重要信息提示。本题只要紧扣|“春秋战国时期”再现列举项科学技术成就的时间即可确定其正确选项。①是夏、商、周时期的成就,②公元前613年有了确切的记录,属于春秋战国时期,③“基本确定十九年七闰的历法原则”是春秋时期的成就,④“光影关系与球面镜成像规律 ”记载在战国时期的《墨经》中。因此正确答案选D
26、【解析】
本题是涉及西周到春秋时期土地制度变化的材料解析题,要求考生全面了解奴隶社会和封建土地制度并能概括比较不同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变化,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概括、比较能力。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井田制。其特点是一切土地归周天子所有,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而核心还是周天子私有(4分)
(2)变化是: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大小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田归自己所有,于是私田越来越多。
(5分)
(3)材料三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可以转让。因为原来在井田制下土地是不得转让和买卖的。而土地争论的记载则表明土地可以争夺、转让了。(3分)
(4)材料四表明:出现了地租这一新的剥削形式。反映封建剥削关系已产生。(2分)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奴隶制与封建制的消长过程(2分)
27、【解析】
用人制度是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历史时期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用人制度的建设。本题考查学生对秦以前的用人制度,要求学生了解禅让制、世袭制以及举贤制的有关内容和特点,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指出社会发展的趋势。
【参考答案】
(1)禅让制、世袭制。前者是原始社会末期,后者是奴隶社会时期。(3分)
(2)选举贤能。(1分)
(3)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察进行推举。(1分)
(4)材料一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民主制的情况和奴隶社会之初的情况;材料二、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情况。当时奴隶主贵族特权丧失,新兴地主阶级地位提高,成为统治阶级(4分)
28、【解析】
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因一般首先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先进的生产关系会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适合于任何时期的农业乃至其他行业的发展;其次,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前代的农业成就为当代的农业发展会提供好的基础;再次,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来分析,农民的辛勤劳动是任何历史时期的农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因。关于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可从社会制度变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状况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叙述说明。
【参考答案】
基本原因: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剥削方式改变,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农民辛勤劳动,并且继承了前代生产发的成就,使战国时期农业有了发展。
(4分)
有利条件:① 区域性统一的出现。经过春秋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大为减少,出现“战国七雄”,地区性的局部统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② 各国开展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各国变法运动,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或者废除了旧制度,调整了生产关系,且各国变法都比较重视发展生产,奖励耕织。③各国统治者都很重视水利事业,尤其是秦国,兴修了都江堰、郑国渠等。④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天文历法、冶铁业方面的成就,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⑤ 农具与耕作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更加普遍,牛耕技术进一步推广。⑥ 民族融合加强,各国向周边地区开拓经济,促进了巴、蜀等地农业生产的发展。(6分)
不利条件:战国七雄继续割据混战,而且各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标准不统一,阻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29、【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概括问题的能力和把握阶段特征的能力。教材对此时期的社会变化论述比较充分,但比较分散。回答时,必须按照设问指向,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加以概括。要通过大量史实,概括出核心的内容。要依据生产力观点、当时的社会形势等方面,分析导致社会变革的原因。
【参考答案】
变化:(1)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出现了各种货币,形成了商业中心。(2分)
(2)政治方面:春秋时期出现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的局面,一些诸侯国的大臣掌握了大权,呈现了上下相克、天下大乱的现象。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通过了一系列变法,以国王为中心的专制主义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军功爵制取代了世卿禄制,西周那种奴隶主贵族世代享受特权时代改变了,开始出现了统一的趋势。(2分)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与文化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2分)
(4)军事方面:战争频繁,争霸战争连绵,出现了一系列军事著作。(2分)
变化的原因:春秋以来,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必定产生影响。也对当时的统治秩序、思想观念进行了冲击。这一时期,又是历少有的开放时期,呈现出活泼向上的后气氛,这在各个领域也必然产生反应。(3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