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无论是考前、估分还是出分报志愿,填报志愿这件事都明显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最近很多家长都在咨询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小芮的妈妈说,小芮平时成绩还不错,只是不太稳定,好在孩子对名次不是特别在意,也没有影响到学习的信心。但是自从学校要求开始考虑填报志愿,矛盾就彰显出来了。小芮想报考重点大学,而父母认为她的成绩不稳定,报考其他学校更有把握。小芮因此好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不但打消了积极性,也丧失了自信心。
在面对志愿的选择时,大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家长应该给与孩子怎样的帮助,又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对此,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心理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家长要参与,但不能强迫
无论对于考生还是家长,高考志愿的填报都是一件大事。面对如此重大的选择,父母总是希望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孩子来帮助孩子。这样的想法没有错,但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作为家长,可以提供意见和建议,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却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执行,否则只会事与愿违。
反过来,有些家长怕被埋怨,走了另一个极端,完全让孩子自己来决定,这种态度是更不可取的。虽然高三的学生在年龄上已接近成人,但毕竟阅历有限,分析问题难免偏颇。因此,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分析和指导。
由此可见,在填报志愿时,父母和孩子一定要多沟通,双方各抒己见,互通有无,才能作出令大家都满意且不后悔的决定。比如上面的案例,小芮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她翻阅了很多资料,也分析了自己的成绩,并为自己制定了最后的冲刺计划。而小芮的父母在得知小芮周全的考量之后,也放下心来,决定全力支持她。
专业和学校哪个更重要
谈到填报志愿,还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那就是专业和学校哪个更重要。一些家长比较看重学校的名气,认为只要学校好,毕业不愁找工作。但实际上,很多只择“校”的考生都遭遇了困境,上大学后他们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无心学习,导致成绩不理想,甚至一再考虑转系或退学。耽误了青春,也浪费了时间。相信这一定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
高考志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按照职业规划的基本原则,兴趣是的动力,才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如果单纯考虑,而忽略了孩子的能力倾向和个人爱好,未免会得不偿失。因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应以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和职业意愿为优先考虑。
新政策须关注
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重视各地区当年度高招政策调整,及各高校的特殊要求说明,如文理科要求、专业对性别要求、外语语种、视力、是否面试及是否加试口试等。
今年部分地区对于填报志愿出台了新的政策——平行志愿。这一政策的出台,为考生提供了更多机会,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风险,程度的保护了高分考生。但同时,平行志愿填报使成绩与学校层次的对应更为明显,因此,在填报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按照一定标准排列志愿学校和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平行志愿仍然存在风险。它要求考生和家长准确了解招生政策,吃透招生规则;结合多次权威性考试情况,准确评估考生实力,确定大致报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详细了解报考学校的办学情况、录取细则(包括专业录取规定、加分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