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选择题失分的原因

浏览 4

[复习大纲]高考生物选择题失分的原因


  选择题是当前生物高考试卷的一个主要题型,分值较高,但失分率也较高。下面就结合一些例题分析一下失分的原因。
  原因一:审题不清

  做每一道题都应“咬文嚼字”认真读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避免因审题不清而导致错误。


  例1 遇到危险时,母鸡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野兔会用后足敲击地面产生“噔噔噔”的响声。决定动物这种报警行为的是( )

  A.遗传性 B.变异性

  C.适应性 D.应激性

  解析:正确答案A。题中的“决定”二字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词。在审题时若不弄清其内涵即能够“决定”生物结构、生理、形态、行为的是遗传物质,是难以找到它的正确答案的。

  原因二:概念混淆

  生物学的概念有重要的内涵和外延,不少概念之间还存在包涵、对立、并列、因果关系等,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对解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2 人类基因组计划要研究人类的24条染色体,这24条染色体属于人类的( )

  A.一个染色体组

  B.基因库

  C.单倍体

  D.以上都不是

  解析:正确答案D。人的一个染色体组有23条染色体,人类基因库是指人类的全部基因总和,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24条染色体属于人的“单倍体基因组”但不是单倍体。

  原因三:思维定势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要学会打破惯性思维模式,消除定势思维的影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解题。

  例3 牛胰岛素基因的编码序列共有306个碱基组成(不包含终止密码),由该基因控制合成的牛胰岛素有2条肽链组成,那么该胰岛素中至多含有多少种氨基酸( )

  A.20 B.49

  C.51 D.153

  解析:正确答案A。题目似乎是考查基因碱基数与氨基酸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有较强的思维定势。但实际上本题考查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共有20种。

  原因四:题干陷阱

  有时命题人会在题干中加入一些修饰词、限定句子或新名词、新术语、错误的信息,设置解题陷阱,以考查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4 探究酶的活性实验中,某同学将等量唾液淀粉酶分别与置于编号为A、B、C,PH值分别为1、7、10的等量淀粉溶液中,将三支试管马上置于温度为85°C水浴中,10分钟后分别加入碘液,能发生蓝色反应的是( )

  A.A管 B.A管和C管

  C.C管 D.ABC三支试管

  解析:正确答案C。本实验似乎是验证酶的活性与PH值的关系,但很明显本题的实验设置存在错误,就是将无关变量(温度)置于无效状态,在85°C条件下,无论PH值如何,唾液淀粉酶都失去活性,所以三支试管的淀粉都不能被水解。因此在实验设计时,无关变量一要相同(温度相同),二要适宜(37°C)。

  原因五:选项干扰

  不少选择题的选项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题支,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学会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抓住题干或选项中的关键词、字作比较,去伪存真。

  例5 作物种植过密会导致减产,用生态学的观点可以解释为( )

  A.种植过密,使同种作物个体之间种内斗争加强

  B.种植过密,会导致害虫大量繁殖

  C.种植过密,容易造成大面积倒伏

  D.种植过密,会阻碍叶片采光和空气流通

  解析:正确答案A。本题的四个答案从理论上都是正确的,具有较强的似真性,但B、C、D答案都是从植物生理方面进行解释,而非生态学观点,抓住此点,正确解题就容易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