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随着各班高悬的倒计时牌数字一天天的减少,高三考生的压力也在一天天增加。在高中校园采访过程中,不断有学生痛苦地发出哀求:“压力太大了,为我们减减负吧。”在考生进行紧张备考的过程中,能否做到心理的良好调节,已经成为考生能否以状态进入考场的先决条件。
考生要正视应考压力
案例1:一个枣庄的考生,成绩一直在年级排前五名,也通过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只要高考发挥出正常水平就可以。在同学们的一片羡慕声中,他却出现了过度焦虑的症状,神经极其敏感,一听到有关考试的话题就变得异常烦躁。
省实验中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温老师表示,现在来他这里进行咨询的考生几乎全部学习问题作为引子。紧张备考时期,各层次的学生都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成绩高的要保持上升势头,成绩中游的要迎头赶上,成绩稍差的又不甘心落后。缺乏自我定位,又担心被别人赶超,没有人能完全有把握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很多家长认为心理问题只存在于少数学生之中,但事实证明压力在学生中的“传染性”不亚于流行性感冒。从未怯过场的学生也在这时抛出了让人为难的问题:“万一紧张了怎么办?我没有应付紧张的经验啊!”
山师附中心理咨询中心的张京涛老师对考生提出一些告诫:任何成长过程都伴随着阵痛,在欢声笑语中考入大学几近为一种奢望,在压力面前,考生要想法克服它,而不是逃避它。考生不要总带着悲观的情绪,认为高考的压力是不应有的,万一有了就更加紧张,甚至自暴自弃,这样受损失的还是自己。毕竟高考是知识储备与心理素质的一项综合考查,学生的压力承受度考验,更是一场没有试卷的考试。
父母不要爱得太深
案例2:某重点高中有一个成绩排在上游的女生,因为第一次摸底考试名次下滑,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她回家后把全部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对父母的关怀不管不顾,还经常对他们发脾气,有时候爸爸说话用错一句成语,她就开始冷嘲热讽,有一次更是把妈妈递过来的苹果直接给扔了出去。
针对这一现象,山师大附中的张老师给父母提供了几点建议:
1、不要把孩子的高考当成全家应对的一场战争,即使家长心里可以这样想,也不要过分流露出来。特别在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父母更要保持往常的独立生活,该聊天就聊天,该看电视就看电视。不要怕干扰孩子学习而制造过分紧张的气氛。如果家长牺牲自己而给孩子创造了相对“真空”的环境,孩子就会觉得一旦考不好就对不起父母,反而多了一层压力。
2、父母在这段时期会特别在意孩子的考试表现,茶余饭后就想见缝插针打听一下,甚至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切。但家长应当意识到,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状态比家长清楚得多,特别在这个时候,平时再让父母操心的孩子都会对这场考试加倍重视。过分的“关切”,只能让孩子平添紧张和不安,如果非要关心孩子,完全可以进行一些轻松的家庭对话,帮他们缓解压力。
3、多给孩子一些情感鼓励和支持,而不要在这时候再给孩子的小毛病小缺点挑刺。有些家长喜欢盯着孩子写作业,看见他歪头、转笔或者笔迹不工整,就在一边唠叨个没完。须知道,这种习性已经不能在短期内改正了,与其让孩子平生烦躁,不如暂时“放任”一下,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中去。
当然还有学生有这种顾虑,就是自己很不适应父母主动为自己创造的高考环境,却不知道该怎么沟通。张老师给考生出了个主意:如果孩子性格外向,跟父母能有效沟通,完全可以召开一次家庭会议,把自己希望和不希望父母做的事情列个清单;如果与父母沟通有障碍,可以尝试着写封信,相信父母看到孩子的请求,会从孩子的角度改变许多。 (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