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的难点之二:手法之辨

浏览 7

认清手法,明确作用。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方面(8种常见的修辞作用)和写作手法(主要考察其技巧方面的作用)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下面分述之:

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还要注意其分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最常考的。

06天津高考题: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06上海高考题:1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06高考福建卷: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2. 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

06河北等地卷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3.反衬
《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 对比
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06高考河北(等地)卷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06高考江西卷16.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分)
参考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5.夸张:
作用: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故意为之的,分为扩大和缩小,从空间上说;还有就是从时间说得超前夸张。
06天津高考题: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6.反复
98年《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做此类题往往重视“表达效果”,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失分的原因。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7.排比
排比有句子排比和短语排比。注意区分。
排比的作用: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一句话: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00年高考题:《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写作手法:
1.象征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有相似之处。比喻要求喻体和被比喻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而象征要求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也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所区别的是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象征则是艺术手法。其次比喻的事物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但是象征只是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义,其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体会。
如鲁迅的《药》之结尾的“花圈”,这个古诗词的鉴赏多有出现,不再详述。

06辽宁高考题: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2.情景问题,无论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抑或寓情于景都围绕: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外,要注意小说中自然景物的作用(如烘托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例子太多,仅举一例06黑龙江等地题: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反语:
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06北京卷19(2)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4.人称问题:
06辽宁: 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参考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5.虚实结合:
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
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恩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
06高考题四川卷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首尾结合:
这个是中国的作家最常用的,也符号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而且关于文章的结尾大都带有总结的意味,称卒章显志。
06湖北高考题:
18.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7.描写的方式:
关于描写,不再详述,仅举一例:06高考湖北卷
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综述:文章虽为手法之辨,但也就仅仅简单地梳理了一下常考的手法,还有今年考试中虽未涉及到,但是亦重要的手法(如双关等),这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总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