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让人相信高考录取没有“内部指标”?

浏览 8

随着高考(Q吧)录取工作的开展,高招诈骗行为进入高发期。近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重申,国家对于招生计划有严格控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招考院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对以有“内部指标”为名的诈骗行为,要严加防范,谨防上当。

每年都有考生和家长,被高招“黑中介”所骗,本想花钱上所大学,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为减少这类骗局发生,有关部门每年都会发警示,比如本月初,广东省考试院也公开声明,“计划外招生”、“内部指标”等都是骗局,“各层次高校录取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进行”。


高校录取有制度,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其实对此都是知道的。只是,有规定不代表就没人会违反它。在对外公开发布的录取计划中,是没“内部指标”一说的,但“计划外招生”之类,原本就是在“地下”操作的,简单否定未免略嫌轻率。


近些年,有关此方面的报道屡见不鲜。2006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东北某高校的部分教职工,因不满学校调整内部录取的优惠政策,集体要求学校大幅度降分照顾他们的子女上学。同样是中青报的报道,湖北的一学院,大专生只要交够钱,就能被转入本科班。至于前两年,北京某大学招生人员以十万元“叫卖”所谓内部指标被媒体曝光,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一些大学依然有违规招生的行为存在。


尽管这些招生违规行为,被发现后是要遭严厉查处的。然而,查处毕竟是事后才进行,且未必所有的违规招生,都能被及时查处和纠正。


不可否认,那些以高价提供“内部指标”者,其中绝大多数确系是江湖骗子。只是,每年都进行提醒,每年都进行打击,“招生掮客”仍有市场,却仍然不承认个别学校或招生人员有违规行为,某些考生和家长是可以从中受益的,恐怕是说不通的,有关部门应多自我反省。


实际上,近些年高校招生人员“落马”的,已经不是一个两个。而他们“落马”的原因,大多都是利用职权违规招生。


如果不能消除“内鬼”,堵住高招流程中的漏洞,单凭有关方面简单的提醒和警示,加上招考部门的“信誓旦旦”,不但不能够让公众完全放心,相反还可能会提高“内部指标”身价,让“黑中介”更奇货可居。


提醒和警示是必要的,但要让公众真正明白招生没有“内部指标”,相信高考招生工作是公平和公正的,更好的方法是在完善招生制度的同时,将这一过程尽量公开化,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比如,是否可以将考生的录取过程,对社会进行“直播”。或者,对举报者反映的招生问题,在公开场合一一给予有效的答复等等。


只有透明,才可能公正,没有某些违规者的“示范效应”,那些欲钻空子的家长和考生也就没有“念想”。否则,“别人可以花钱上大学,我为什么不行?”的想法依然会大行其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