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公共责任的满分作文值得嘉许

浏览 9

时隔3年,上海今年高考(Q吧)真正出现了一篇满分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描写作者对农民工子女的观察、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感,获得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并赢得70分满分。 (6月19日《东方早报》报道)
笔者特意将满分作文中的“彩”让大家分享:“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


一个孩子,将关注的文化目光投向社会苍生,投向积极的社会思考,投向涛声震天的改革生活,投向更多弱势群体和社会短版。这种价值导向值得嘉许。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关注小我,也关注社会厚重、群众哀乐、生活矛盾,成为和公共需要、公共利益同呼吸共患难的大写的“人”、慷慨的人和善于担当的公共知识分子情怀,养成了涉身社会、积极担当的公共品格,才能为自我、社会、国家和个体成长提供宽广的思想平台。这才更是社会期待的精神的“士”,才是精神健壮、思想发达、充满人文和忧患意识的“长大的新一代”。


作文是自我心灵的倾诉,十几岁的孩子崇尚浪漫、爱好幻想,主观倾诉色彩较多,又加上这些年高考作文过分注重自我、强化浪漫诗意,比如去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全国卷: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北京卷:春夜细雨湖南卷:诗意的生活;江苏卷:怀想天空;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江西卷:语文,心中的一泓秋水……等,孩子们的作文总是过分“面”、“小”,缺乏海阔天空的社会大气。这可能会造就更多心灵鸡汤式的文化华章,而不是厚重沉重、掷地有声的个性思考,容易制造更多的无病呻吟、思想空洞的“娇情表达”。自我灵魂缺乏战斗性和批判性,缺乏社会关注、观点争鸣,这对于心灵成长和精神跋涉也是一种缺憾。语文界和批评界一直反对这种过分虚化,希望增加社会内涵,将公共思考能力融入社会和厚重大地。这是很有见地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想先写出震撼性文化华章,必须将更多笔墨投向火热生活和澎湃社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社会孕才思,灾难出诗人”。比如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从全国卷的抗洪救灾主题,到四川省的《坚强》、上海市的“他们”,还有安徽省的 “带着感动出发”,因为更注重苍生厚土和公共思维能力,孩子们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更多激情迸发和震撼性进步,特别是今年的四川考生,出现了《阳光总在风雨后》、《在风雨中微笑》、《中国人民的脊梁是压不垮的》之类的“坚强标题”。“很多学生才会边流泪边写作文”。 生活是最主要的创作源泉,依此认识这位上海考生的“情感和责任的满分文章”,这同样是公共性情、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欣欣向荣的激活张扬。


培养公共情怀、公共责任不仅是一种文学导向,更是一种公民素养的必然,要用内涵深刻、与时俱进等精神因子武装孩子,摆脱过分圈养、过于自我以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交际冷漠症”和“社会短视症”。立足于知识根基,放眼于社会思考和建言献策,甘当“社会观察员”,孩子们的公民素养、时代精神、人文情怀和公民性格才能得到有益张扬。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教育眼光就应该这样,摆脱局限,走向宽广;摆脱小悲小哀,走向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孩子得到更多社会历练,成就鹰的高远、山的坚韧、天的开阔、海的包容,真正成为敢恨敢爱、懂得感恩、善于思考、勇担责任的优秀建设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