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就是一张中药方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认为,对于学生来讲,高考是对语文综合素质的考查。虽然考题会保持稳定性,但每年总会有些微小的变化,考生应该着重从语文素质和根本修养上提升,不能靠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
首先,考生应该回顾一下近些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不要过多地钻研模拟题。关心考题,发现其中的连续性,对出题的走向和思路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里所说的高考试题既包括上海卷,也包括全国卷,近些年来这种考题的互动表现得比较明显。如今的考生在答语文试题时碰到主观题很头疼,因为这类题型强调理解和表述,让一些应试型、机械套用型考生露出马脚。
第二,虽然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但是抓紧最后的时间进行补缺补差必不可少。这种补缺补差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考前要练兵,多看文言片段,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感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大量做课外练习。大量做课外,不如做课内,提高语感,弄懂意思。打个比方说,文言文中字“觞”的解释是“酒杯”,可放在句子里说“觞于某地”,就自然引申为“设宴招待”。对历年来考试考查知识的趋势做到心中有数,整理后自然胸有成竹。
第三,现代文部分强调的是对段落和整篇文章的主旨把握。善于把文章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来理解,善于在阅读时捕捉字、词、句、句群、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到底是可有可无,还是必不可少。这方面的问题,离开文章理解不行。一篇文章就像一张中药方,内中蕴藏着“君臣关系”,“君”就是文章的主旨,不能少的中药成分;“臣”则是辅助成分。
从文体上来看,考生应该注意熟悉文化类散文。当然,这并不是要大家忽略政治、科普方面的文章。各类文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考生应尽快进入角色。比如文化类散文常常会谈到书画、音乐、前人传统继承等,近些年来流行文化、周庄、谜语文化、剪纸、戏剧等相关内容都曾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
第四,高考作文一直是最引人关注的。考生应该关心时事,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自己生活,对自己同龄人生活的关注,会让考生在高考时得心应手。分析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一般考查的都是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无论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还是“必须跨过这道坎”,都围绕着读书做人和看待社会,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