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衡量、择优录取;
学校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学校依据考生志愿、高考成绩、综合素质择优录取;学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一贯表现和报考专业的顺序,综合考虑,择优录取;
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
以上内容均摘自几所高校今年招生章程关于录取原则中的部分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择优录取”是出现频率的一个词。的确,“择优录取”已经成了高校录取考生的一个原则之一。那么,什么是“择优录取”,高校在执行这一原则时会有怎样的考究,考生志愿如何做才能对自己的志愿有利……这些疑问,请看本期高校招办主任如何说。
挑选更适合学校的
在认识“择优录取”前,这里先看一个现象。近几年,录取结束后,一些学校就会接待一些来访的考生或家长,这些来访者有的是为一个疑惑来的:考生或其孩子成绩高出了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后怎么就落榜了?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高校“择优录取”政策的结果。
“择优”,这是高校近几年来录取时遵循的一个录取原则。简单说,就是录取中要选择优秀的考生。为了让高校择优录取从而选拔到自己学校需要的人才,教育部规定,各学校在录取考生时,在各地的调档比例可以超过1:1,但不能超过1:1.2。也就是说,如果某校在某地要招100名考生,就可以调120人的档案,然后根据考生成绩、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择优录取100人,剩余20人则作退档处理。可能有的考生和家长对“择优录取”的原则还没能了解或了解得不够多,还停留在过去纯粹以分取人的意识中,这就成了录取结束后部分考生或家长到学校“讨说法”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高校不完全凭考生的高考成绩来录取呢?其实,我们听到很多关于素质教育的话题,而素质教育也正是现在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我们现在都知道一个道理:高分未必高能,甚至出现高分低能。而“能”或“潜能”正是高校录取时看重的另一方面。另外,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所以,想通过“择优”来选择适合学校培养特色的考生。从这点来说,高校的择优,不止是挑选成绩好的,而是挑选更适合学校的。如有的学校想录取到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有的希望录取外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想录取到数学成绩好的学生……
优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
那么,什么样的考生才算是优秀,是不是一定要成绩如何如何好?
这就关系到“优秀”的认可条件。
其实,成绩高低是衡量优秀与否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高校录取首先考虑的因素。一般说来,考生成绩比较好,如在某校调档的考生中居于前列,则很少落榜。即使由于专业填报不合理而录取不到相关专业,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学校会尽量录取;如果不服从调剂,一些学校也会主动与考生联系,看是否愿意调剂到其他专业。从现在高校的录取实际来看,一般不会退掉高分考生。除了高分者有其优秀的一面,另一方面还有社会和舆论所带来的压力,让高校在高分考生的退档上很小心。即使有高分者被退档,原因也是在专业上不服从调配或体检受限,但数量上也是极少数。从这一点说,高校首先认可从分数来判断优秀的做法,但也反映出了我们目前“择优”的局限性——还主要是以分数来录取,这又特别体现在对高分考生的态度上。
其次,高校的择优除了高考成绩之外,有的还从单科成绩上来选择优秀学生。如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录取时既要看高考成绩,又要参考考生的数学成绩,如果两个考生成绩相当,一般优先录取数学成绩较好者。还有如华东师范大学是在成绩相同的情况下,文科考生参考外语高考成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高考成绩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依次优先录取高考外语口试成绩高、英语单科成绩高、有政策加分或有体育文艺特长的考生;这些学校很多很多。如果考生电子档案被投到这些学校,而单科具有优势的话,在录取中,你在同等条件下就会成为优先录取对象。
还有,具有某些特长或优秀品质的考生,如有的考生在中学就入党了;有的有见义勇为的事迹;有的是三好学生或优秀干部;有的参加过某些国际国内的一些比赛并取得成绩……那么,这些考生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高校当然喜欢这样的考生。
低分段的优者受益明显
前面,我们谈到,高校的择优录取政策对高分考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起着保护作用的,是不是就对低分考生冷漠了呢?
其实恰恰相反,择优录取的受益者更多的还是一些低分段但综合素质高的考生。每年,在录取时,学校往往对低分段考生格外关注,对他们的录取和退档很慎重。这也是最难选择的,一是这些相对较低分考生的分数接近,仅从分数上很难辨别谁更适合录取;二是高校不想错过一个更具培养潜质的人才。因为作为招生工作者,说小了是在为自己学校选材,说大了是在为国选材。另一方面,作出的退档决定,将影响考生一生的命运。所以,退档处理时,总是会将退档考生与预录取考生的综合情况反复对比,看退档的理由能否说服自己,并做出选择。
那么,这些考生拿什么与其他同时入围同所大学的人竞争呢?除了在专业填报是否合理上可以学一些技巧外,更多的是要靠自己是否有无其他优势。这也正是有的考生以高出学校的调档线几分但最后落榜,而有的考生刚上了学校调档线,但最后录取名单中反而还有他的原因之一。有的人把这部分录取者的成功之处归结为专业填报比较合理,或运气好等一些原因。但其中我觉得他们忽略了另外一点,那就是这些低分段者具有某些特长和优势或单科较优秀。而这些特长和优势正是高校所看重的。
“择优”不应成为借口
说到“择优录取”,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就是有的考生和家长会对高校的“择优”表示怀疑,觉得是不是高校在利用“择优”搞什么“后门”,比如照顾一些关系或另外一些什么的。就像现在有的人对高校预留计划的使用提出疑问一样,觉得预留计划是不是为高校“点招”留下了可能。
当然,对于考生和家长的怀疑,我们可以理解。首先,这可能是考生对高校招生政策了解不够或用常规“老眼光”看待招生造成;其次,也不排除由于管理及监督不到位,而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但我觉得,这些现象肯定是极少数。作为有责任感的招生工作人员,一般不会轻易拿学校的发展、声誉、口碑来开玩笑的,而一所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校也是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的。
在与很多考生和家长的接触中,发现他们还担心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被不合理录取或不合理退档,高校是不是就可以拿“择优录取”来给自己找理由或借口?他们觉得“择优”的弹性很大,很难把握,因为有的本来就很模糊。前不久在和一位家长谈话中,无意中了解到这样一件事:这位家长的孩子去年报考了某所学校,恰恰孩子所在中学的另一位学生也报考了该校,并且巧合的是,他们的第一、二专业志愿也都相同。本来自己孩子成绩比另一位学生高出1分,但最后自己孩子录取到第二专业,而分数较低者反而录取到第一专业。这位家长知道后就找到学校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学校说是按相关成绩来择优录取的。但家长在该校的章程中关于择优录取的政策中只找到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相关科目较好者”一句表述。由于招生章程中并未明确规定具体以哪科或哪几科作为“相关科目”,于是家长又找到学校论理,但学校的解释是,学校不同专业的“相关科目”不一样,所以无法在招生章程中一一说明,两考生所报考的第一专业是以英语单科成绩为参考的,而这位家长的孩子的英语成绩比另一位学生要低10多分,所以学校按择优原则,从第一专业志愿所报考的最后两位考生中录取了另一位学生。最后,这位家长虽然接受了学校的解释,但还是有点遗憾,说孩子没学到所填报的第一专业很难过。可以肯定,如果学校没给家长一个合理解释,家长心中的这个“结”可能很难解开。这说明,有的对“择优录取”的疑虑和担心只是缺少了解和沟通,以致于造成一些误解。另外,这里要告诉考生和家长的是,就你们所担心关于不合理录取或不合理退档,在录取过程中是很难通过省级招办的“录取监督”这一关的。这一关是省级招对高校录取监督的重点之一,高校如有不妥或违规,自然就不会通过“录检”。当然,一旦真的碰上有不合理的情况发生,考生和家长应及时向省级招办和相关部门反应,以得到解决。
利用高校择优条件,借势发力
最后,就该落实到我们的志愿填报上了,因为我们分析各种择优情况以及一些现象,其真正目的是要为我们的志愿填报服务。简单说,前面分析的高校关于“择优录取”的几个条件,就是志愿填报需要注意的地方。
先说说关于高考成绩的择优。前面说了,这是目前高校录取参考主要的标准。可以说,如果考生的成绩比较好,这一点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太大,因为你的成绩就决定了你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如果在专业选择中注意加入“服从调剂”等技巧,在没有其他特殊原因之下,一般落榜是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可能值得细说的是择优的第二个条件:单科成绩。前面也说了,如果在同等条件或总分差距很小的情况下,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要求,重点关注相关科目成绩。对这一点,不同科目有优势的考生就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你的英语考得比较好,你就可以找那些对英语做参考的学校的相关专业;而数学好的话,就报考参考数学成绩的学校和专业。这样,考生在同等条件下就不会吃亏。特别是对于刚上学校调档线的考生,尤其重要。还有一点,对有些学校在招生章程中没有明确规定是哪一科或哪几科做参考时,直接咨询学校招生部门,弄清究竟哪些专业在择优录取时要参考其他科目,并且具体参考哪一科或哪几科。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志愿选择更加明晰化,从而避免前面那位家长和考生的遗憾。
还有,一些获得了某些荣誉、在某方面有特长或满足一些特殊条件的考生,在志愿选择时也可以利用自身除成绩之外的“长处”。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对党员优先录取;有的学校的所有专业优先招收高中阶段担任过班长、团支部书记及以上职务的学生干部或省、市级三好学生;而有的对省级各单项奖获奖者、地区以上优秀学生干部和体育竞赛优胜者也优先录取。有的还对现役军人子女和军队因公牺牲、烈士子女在投档比例范围内优先录取。
同时,虽然有些方面高校没有写进择优原则中,考生如勇于向高校推荐自己,陈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全面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表达自己对学校的了解、热爱和向往。这些也往往会得到学校的注意和重视,在录取时也可能作为“优先”录取的选择范围。
以上几点关于择优录取的注意,考生都可以来个借势发力,好好利用自己外在条件,为自己的录取增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