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制度改革 平行志愿并非“灵丹妙药”

浏览 6

今年,平行志愿成为高考期间一大热点话题。这个曾经在个别省份采用的志愿填报模式今年被众多省份采用。那么,什么是平行志愿?它有什么优势?填报平行志愿要注意些什么?记者采访了招生方面专家,请他们为考生一一解答。

  【什么是平行志愿】

  □首席记者王曦辉实习生郑雪丽

  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每个录取批次的学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学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改变了过去志愿优先的录取原则。

  具体地说,按照平行志愿录取方式,录取时,将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排队,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被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以此类推,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

  虽然都叫平行志愿,但是各地平行志愿设立的方式不同,以上海为例,他们平行志愿设置的方式为:第一批、第二批可填报4个平行志愿;第三批可填报8个平行志愿。

  和上海不同的是,我省只把第二志愿设为平行志愿。如第一批本科的第二志愿为4个平行院校志愿,这4个院校志愿并列,均为第二志愿。除艺术类之外,其他各批的第二志愿均为4个平行志愿。

  【为何实行平行志愿】

  据了解,平行志愿的设置是我国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改革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全国而言,此前共有四种志愿填报方式:上海、北京、广东和吉林四省市的考前填报志愿,我省与陕西、山西等11省份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江西、安徽等12省考后出分填报志愿,湖南、江苏、浙江三省的考后出分填报平行志愿。

  按时间填报顺序分类,平行志愿又可分为考前平行志愿、考后估分平行志愿和考后出分平行志愿三种。

  此前,湖南、江苏、浙江所采用的模式就是“考后出分平行志愿”。即高考后,考生知晓分数和知晓排名的基础上,填报高考平行志愿。从三省的实践来看,考生填报志愿轻松,大大降低了志愿填报的社会成本,尤其是缓解了整个社会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巨大心理压力。

  据河南工业大学招办副主任张强介绍,以“分数优先”的平行志愿可相对保障高考制度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公平、公正,这也是众多高校纷纷采用该志愿填报模式的原因。

  郑州外国语学校曹老师说,我省是高考结束后估分报志愿,如何帮考生填好志愿,对家长和学校来说都是件头疼事,这涉及考生估分是否准确、平时学习成绩、家境情况等等,因志愿填报不当上不成理想大学的考生每年都会有不少。如果实行“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方式,录取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平行志愿录取的原则是志愿为依据,分数是前提。

  【平行志愿如何投档】

  由于各省采用平行志愿模式不同,投档方式也不一样。

  据省招办专家介绍,我省的平行志愿按分数优先原则投档。即在第一志愿投档结束后,首先将同一科类批次线上的“自由可投”的考生按特征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投档(当遇到多名考生特征成绩相同时,依次按语、数、外、综合科目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对单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中的院校志愿顺序,投档到排序相对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院校。

  【平行志愿并非万能】

  在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背景下,任何一个高校志愿填报制度改革都很难做到不偏不倚。

  据了解,目前,就该不该全面采用平行志愿的问题,全国高校也有两种明显不同的看法。赞成平行志愿的认为这样相对公平;不赞成的则认为,这容易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对一些水平较高的院校也未必是好事。

  黑龙江招办就明确答复该省考生,2008年高考该省将不推行平行志愿。该省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平行志愿暂不适合该省。首先,在该省,平行志愿只能对极少数高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起到减负作用,因为作为生源大省,每年重点高校都会将预留招生计划向该省倾斜。若实行平行志愿,同一批次的各志愿院校同时开档,额满为止,各高校看不到志愿内的剩余生源,同时也不再有可调剂的计划。其次,实行平行志愿,很多重点高校的投档线会相应提高,退档分数仍十分密集,考生落榜的可能性或许更大。另外,平行志愿可能压缩高校在招生中更多的选择权,高校积极性受挫。

  平行志愿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灵丹妙药”,这也是我省为何把第二志愿设为平行志愿,而没有全部采用的原因。

  【报平行志愿注意什么】

  具体到我省来说,考生填报平行志愿要注意些什么?

  省招办专家提醒说,平行志愿是第二志愿,一般来说只有当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录取第二志愿,所以考生应该把估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作为第二志愿的主要选报对象。

  保持梯度,科学排序。即对于同一组平行志愿,几个院校志愿之间应该有梯度,可参考院校往年调档分数线从高到低排列,一般来说应将自己最想就读的院校排在靠前的位置,最靠后的位置要考虑填报保底院校。

  因此,就我省考生来说,今年填报志愿仍需仔细思量,一些填报志愿的原则依然需要谨记。具体如:要根据自身条件,放眼全国,不要非京沪等发达地区不去;要清醒,不要盲从,不要别人报什么,自己也跟着报什么;要多了解专业信息,学会把握专业“冷热”,不要扎堆报考所谓热门专业;要多了解学校录取信息,不要忽视学校对很多专业的特殊要求,如单科成绩、身体因素等;要自信而不自负,不能只填第一志愿,或各批次只填一类专业;要重视自己的专业兴趣,不能完全由别人拿主意等。

  此外,考生还要注意学校录取时是否对应往届生、男女生比例有要求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