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当高校自主招生遭遇诚信危机

浏览 8

为期两天的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自主招生面试昨天在该校闵行校区顺利结束,此次面试过程中出现一例材料造假考生,交大对其明确说"不",不仅取消了该考生的面试资格,同时建议他高考时也不要填报上海交大的志愿。

  (2月25日《东方早报》)

  如果说,前几天沪上另一所高校自主招生时那道“现场讲笑话”题还让我们会心一笑的话,那么这则学子因材料造假而被学校彻底拒绝的新闻,明显让我们的心情有点沉重。

  理由很简单,学生造假材料,不管出于什么样动机,是一时冲动,还是侥幸投机,其原因只有一个,即以造假的方式为自己打造一块入学的“敲门砖”;而之所以没能得逞,无非是碰上了相关专家严格的挑选与仔细的态度。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比如,如果参与面试的专家,面对大量的学生材料,应付一下完事,这名学子的造假之举能大白于天下吗?此其一;其二,在当下各高校的自主招生中,面对上千学子琳琅满目的报考材料,究竟该派出多少专家为此把关呢?或者专家能够把得了所有的关呢?这就是说,交大凭着其认真与专业杜绝了一次造假事件,但谁来保证,谁能保证,缺少诚信监督、作假成本几近于零的类似作假事件,不在其他高考的自主招生中产生?于是,第三个问题,如何彻底杜绝学子报考中的作假行为?

  说起来,诚信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所谓“最基本”即是指对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底线要求,可惜的是,个别学生连底线都没有守住;当然学生本人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但这事提醒我们的是,道德的建设,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培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花大力气去培植与呵护,比如报考学生提交材料前的真实性保证,比如造假材料事后发现的追加惩治,比如诚信记录的搜集与归档,诸如此类。我们说拯救道德的力量永远在于道德本身,但为建设全社会公德,让更多青少年守住道德底线,好的制度环境远比个别的监督与执行要有用得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