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加分表不是福利 是考前检验

浏览 3

原普陀区高招办主任刘章杰、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康士凯、上海市实验学校副校长徐红提醒考生:不能把加分当作投机,要客观认识自己,应该把这作为一次考前的检验,既不看得太重,也不小看加分表,这样才能在心态上不出现偏差。对于各高校的加分考试,考生不用太紧张,最后高考的分数才是关键,很多学校都是线上加分的,即考生的分数要达到高校的投档线,加分才发挥作用,所以考到这所学校的分数线还是要凭自己高考的分数。

  -学生、家长有两种误区

“近几年,我们学校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加分表‘物尽其用’的比例基本在80%-90%左右。”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康士凯告诉记者,加分表的发放有严格的规定,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现在许多高校的加分表是符合要求就加分的,有的则要通过冬令营或相关测试才能获得加分。一般高校发放加分表,也会根据本校近几年从该中学录取的人数来参考。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作出选择。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总结,他也发现了学生拿加分表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高攀。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不符合高校录取加分或者推荐要求的学生,领到了加分表,而是个别学生属于“边缘群体”。打个比方说,有个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和排名,按照正常发挥水平可以进入同济大学,他也领到了同济的加分表。但是,随后进行的几次考试中,他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最后他决定放弃报考同济大学。结果,加分表也成了废纸。当然,还有部分同学领了加分表,临近高考时选择出国留学,加分表自然没用了。

  误区二:低就。许多同学对自己的水平没有正确的估计,过高估计自己在高考中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因此选择了相对次一点学校的加分表,到头来追悔莫及。自己的分数都能够录取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却在志愿表上填了低一个层次的学校。

  康士凯认为,如今高三毕业班学生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想法,即加分表是一种福利,拿到就好,所以选择时显得非常盲目,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实际上,他们却忘记了根本,准备好高考才是问题的关键。

  策略1 拿表前自我定位合理匹配

  不少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都碰到过这样的困惑:我的成绩能上哪个层次的学校,究竟是冲刺一下复旦、交大,还是华东理工、东华大学更加适合自己。上海市实验学校副校长徐红认为,拿加分表也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我定位问题。

  “填高考志愿就像一场博弈。”徐红告诉记者,这两年个别招生分数上出现的起伏说明,自我水平的估计最为重要。由于这种录取分数的高低变化,和考生的心理有紧密联系,可能连招生办公室也预测不准。而某个学校的加分表要派上用场,意味着你要以第一志愿报考这所学校,而且高考分数要达到一定要求(比如学校投档线),只是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才能助你一臂之力。

  因此,自己的成绩在年级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你“识别方向”。比如你是个想要报考复旦或上海交大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学校和成绩所处水平来定位。如果你是“四大”(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中学)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成绩处于全年级前50%就可以试试了;如果你是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成绩名列全年级前20%-30%基本就能尝试;如果你是区重点中学的学生,排名则要更靠前一些才有机会。一味拿自己平时考试、模拟考试的分数来比照历年大学的录取分数并没有实际意义。

  当你定下自己努力的方向后,争取拿到加分表,吃好高考“主食”,才能使你离理想越来越近。

  策略2 抓牢机会巧选加分表

  随着不少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通过加分表“揽生源”的趋势也已愈发明显。因此对考生而言,可供选择的高校更多了,高中收到的高校加分表数量也越来越多。“现在设置自主招生加分考试的学校越来越多,而高中对学生拿表也不仅仅以成绩来排序。”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肖亮华表示,高校的表格越多,学生的选择面就多。“因此,拿表前就要提前想好自己要考哪所大学,才能使所得的加分真正地在高考中起作用。”他建议考生,选择加分表时,不仅要关注高校的“牌子”,更要了解这所学校有没有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专业,考生在选择加分表时,千万不要跟风,或有太重的“情结”,要像正式填报高考志愿那样慎重选择,才不会导致浪费机会。

  策略3 有条不紊复习同时备考

  许多拿了高考加分表的学生往往觉得目前准备“加分考”更加重要,但事实并非如此。“一般加分考试的题目都是由高校自己命题的,对于考生而言相对比较难。因此,学生没有必要特地去准备加分考,否则反而容易耽误自己的正常复习。”同济大学高招办主任肖亮华表示,高校的加分考其实就是提前选拔人才的考试,除了具体科目的笔试外,有的学校还设置了面试,“一般而言,加分考的题型不同于高考,考生很难去猜测、准备。因此,考生还是在正常的高考复习之余,选择性地做一些难题,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更有利于准备加分考。”

  策略4 可再选择但定位要客观

  从往年来看,不少考生得到了某一所高校的加分考机会,并取得可观的加分优惠资格,可到了高考时,却变卦填报了其它高校。“虽然高校并不会剥夺考生二次选择的机会,但对考生来说等于浪费了这些高考加分”,肖亮华说道,在选择高校加分表前,不要以为“抓到篮子里的就是菜”,等到正式填报高考志愿时,又想改变主意,同时却受到加分表的左右。

  其实,高校对考生放弃加分,改考其他学校的做法往往比较宽容,但也有不少学生因为改报其他学校,最后导致落榜。因此“肖亮华提醒考生,改考其他高校,尤其是考分较高的学校,更要量力而行,“如果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手里又没有加分优惠,很有可能高不攀低不就,导致‘两头落空’,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客观定位,不要轻易浪费自己手里的加分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