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高考预测题之语文作文篇

浏览 6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②不的抄袭和套作。


【解题指导】


材料作文的审题技巧:什么人(或物)?做了什么事?为什么?

材料作文的审题时最难的,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难于理解,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理解就不同,虽然材料的写作角度不,但是写作的角度总是有数的,不能随便去写,因此材料作文跑题的情况比较多,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我整理了一套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贡献给大家:
大家在审题的时候,注意抓住材料的主要事件,研究是什么人(或什么物)?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把这个“为什么”找到了,抓住了,这个“为什么”就是你写作的中心。以上面这片新材料作文为例,我们通过阅读材料,运用以上的审题技巧可以找到如下角度:一、从第一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观点


1、什么人(物)?
树。
做了什么事?
深山里的一棵大树,被移栽到城市新建公园里,受到人们的赏识。
为什么?
因为改变环境可以带来成功
2、什么人(物)?
树。
做了什么事?
深山里的一棵大树,被移栽到城市新建公园里,受到人们的赏识。
为什么?
改变环境可以改变生存状态
利用这个方法,还可以得到如下写作角度:
3、要灵活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给自己一个舞台
5、要会表现自己。
6、酒香也怕巷子深。
7、学会推销自己。
二、从第二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1、什么人(物)?
树。
做了什么事?
离开原来的环境,付出了代价。
为什么?
改变环境需要付出代价
2、什么人(物)?
树。
做了什么事?
离开原来的环境,付出了代价。
为什么?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利用这个方法还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3、生活中,总有些必要的丧失
4、谈代价、谈付出等等
三、从第三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1、什么人(物)?
树。
做了什么事?
不离开自己的家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为什么?
适应环境,表现自己
从第三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2、坚守我心。
3、修养自身,练好内功。
4、给自己一个舞台。
5、酒香不怕巷子深。
四、综合立意:
1、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2、横看成岭侧成峰。
【学生例文】
天地一“放”间
参天矗立的大树,是守住自己的故土亦或移植他乡?
一心为国的忠臣,是坚守自己的高洁亦或同流合污?
满腹经纶的才子,是坚持自己的淡泊亦或官场的纷争?
有所舍弃才会有所坚守,智慧的人懂得舍弃,坚贞的人懂得坚守,舍弃尘世浮华的重浊,坚守自己澄澈的心灵。
放赏识,守故土,得到的是一首千古绝唱。
一棵在深山中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栽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没有这次移栽,它也许一生不被赏识,但是移栽却使它付出了伤根破皮的代价。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放弃被人赏识的虚荣,就能一生守住自己的故土,守住心中的闲适安详。
岂只有公园中的大树才茂然生长?山谷中的大树更加雄壮的撑起自己的天地。
放污浊,守坚贞,得到的是一份恬然洒脱。
他是汨罗江畔永不散去的清魂,屈原本可以与他人一样虚假地隐藏在浑浊的世俗之中,假意得(地)博得国君的喜爱,可是他却放弃了这种同流合污的生活,为了自己心中的圣洁,投身滚滚江水,让天地共同鉴证他的忠心,让后世永远明晓他的高洁!放弃污浊地生,选择傲岸地死,生与死,叛与忠的取舍间,他守住了自己的情操,守住了自己决不妥协求荣的气节!
岂只有活着才是游刃有余的智者?壮阔的死也是一个民族的英雄!
放仕途,守淡雅,得到的是一册千古流芳。
陶渊明的仕途坎坷多磨,于是,在厌倦了尔虞我诈的纷争后,他归隐山林,几朵清菊,一杯浊酒,几亩薄田,一声清叹!他在菊中嗅到了淡泊的香气,在酒中品到了悠闲的恬静,在薄田中耕耘着自己的人生,一声清叹道出人间真情!
岂只有官场中才有贤臣?山林中也有闲适傲岸的才子!
也许,情缘太弄人,让我独羡天下义。
也许,繁花太绚丽,让我独嗅清菊幽。
也许,世事太纷繁,让我独系故园情。
天地一“放”间,千载共悠悠……
【点评】
文章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文体特征鲜明。“放”即舍弃,文章紧紧围绕着“放”展开论述,层次分明:大树“放赏识,守故土,得到的是一首千古绝唱”;屈原“放污浊,守坚贞,得到的是一份恬然洒脱”;陶渊明“放仕途,守淡雅,得到的是一册千古流芳”。作者在布局谋篇上可谓匠心独运。同时,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叙议结合紧密,展现了作者的才情与底蕴。尤其是文章的结尾“天地一‘放’间,千载共悠悠……”,使得本文的主旨得以无限延展,更昭示着作者的广阔胸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