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写作训练(六)

浏览 6

题六:《“乐于助人”精神不能忘》是1997年高考作文,完成文后题目。
“乐于助人”精神不能忘

  某杂志社作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同学最赞赏“乐于助人”的品质。“乐于助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一代的继承下来。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提倡“乐于助人”。

  提起“乐于助人”,人们自然会杨到雷锋。雷锋这位无产阶级伟大的战士,在他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没有忘记要“助人为乐”。人们都称赞: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虽然牺牲了,他的精神却在发扬光大。全国各地“学雷锋”活动蓬勃兴起。在祖国大地的许多角落都出现各式各样的“活雷锋”。

  在各个学校都竞相开展了“学雷锋”活动,组织学雷锋小组。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乐于助人”的品质。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学生们争着做好事。街道上,学生们帮助清洁工人打扫街道,进行“环保”宣传。敬老院,他们又为老整理房间,陪他们聊天。总之,倒处都有雷锋的身影。

  但是也有一起反常现象。例如,某单位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这表明“乐于助人”的这种精神并不被一部分人重视。可见在青少年中开展“乐于助人”的宣传是很必要的。

  我们都是青年一代,21世纪的主力军,我们要更好的继承“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便将来更好的祖国建设服务。

  (1)请把文中加点的错别字改过来。

  (2)再把最后一段的标点和病句加以改正。

  (3)请指出第二、三段的毛病。

  [提示]第二、三段以叙代议,不曾分析说理。

  题七:以下是一篇1991年高考作文,失误严重,请认真阅读原文和段评,而后写100字以内的总评。

  题目: 近墨者未必黑

  正文:

  在人们看来,近墨者必黑,我不敢苟同。虽然,在人们看来近墨者必定很黑,但是你能说近白者必定白吗?显然,这是不合现实的。明月在人们看来是非常白的,简直是洁白无瑕,但明亮的背面却是漆黑一片。所以,近墨者未必黑。

  [段评]开头明确地提出了中心论点,这很不错,但是,人们只说“近墨者黑”,而没有说“近墨者必黑”,这就没有准确把握对方的观点。谚语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没有“近白者白”的说法,若从“近朱者未必赤”来论证“近墨者未必黑”,则更为精当。而且,明明是“白中有黑”,而不是“近白者变黑”,这与“近黑者未必黑”也难以比。此外,“这是不合现实的”这句话表述不太恰当,可改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事物往往以偏代全。譬如一个人犯过错误,但这不能说明他不能改正错误。可是,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偏见强加于人。我不否认近墨者确很黑。但能说它没有白的一面吗?人们往往把相同的事物在一起说成物以类聚,但是,近墨者与墨虽然相似,但毕竟不同,区别不是很大,但有区别,既然不能说是相同,正如近义词仅仅是“近义”而已。

  [段评] 思路不清晰,“近墨者未必黑”喻指接近坏人不一定会使人变坏,谈的是客观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以偏代全”的问题。段末两句对“近墨者”与“黑”的关系的阐释不清不楚,类比论证也很牵强,着是因为考生对“近墨者未必黑”的含义缺乏正确的理解。

  列宁曾经说过,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误。近墨者再黑一点就是名副其实的黑了。可是,我们因为这而说近墨者必黑。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经过了万次的失败与挫折,终于成功了。我们因为他失败了万次而说他没有成功吧!可见,近墨者未必黑,有时往往是变白的基础。任何伟大发现,任何惊人的创举,往往是经过无数次失败的“黑”才变成成功的“白”的。

  [段评] 本段材料不能证明观点,爱迪生的例证,只能阐明“有志者事竟成”或“失败乃成功之母”,而无法证明“近墨者未必黑”。至于把“失败”喻为“黑”,把“成功”喻为“白”,那是很不贴切的。两个“因为”句表述不清,甚至把意思搞反了,可分别改为“我们能因为这而说近墨者必黑吗”,“我们不能因为他失败了数万次而说他没有成功吧”。

  所以,近墨者未必黑。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因为遭到许许多多挫折与失败而认为没有成功的希望,而要有坚强的毅力,顽强的决心,不能屡战屡败,而要屡败屡战,只有这样“黑”才会变“白”。

  [段评] 再次点题,收束全文,这也较好。但是,从失败与成功的角度来阐述,那就离题了。再者,“近墨者未必黑”是指“近墨者”能保持高洁的品德,不受“墨”的影响而变“黑”,而不是说“黑”必定会变成“白”。

  [总评]

  提示:认真阅读原文和段评并加以思考,然后从整体评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