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记得很清楚,2003年5月28日自己刚从北京到合肥履职的第一天,科大的民主校风就扑面而来。
这天上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中组部和安徽省委负责同志到中国科大宣布这届班子的主要人选。中午,郭传杰就在校园网BBS上看到两条意见。其中一条意见是提给路甬祥院长的。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尽管路甬祥本人不愿意警车跟随,但是有关部门根据安全保卫规定派了警车引路。学生们在BBS上提出强烈批评:这里是校园。学校为此与有关部门沟通,并达成一致,今后,凡有国家领导来科大视察,警车在校园里不再鸣笛。
郭传杰非常喜欢这种氛围。中国科大到现在也没有教工食堂,所有人都在学生食堂进餐。郭传杰在排队或用餐的时候,同学们对学校的意见无论是大事小事,都是当面就提。“民主办学,是科大优良传统之一。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所在。如果只惟书,惟上,搞一言堂,那就不是大学。”他说。
这种氛围在中国科大的文化中还有另外一个体现,就是官本位没有市场。2004年科大进行机构改革,机关有48个处级岗位公开竞聘,根本没有出现一些地方几十人争一个处长的“火爆”场面,既没有不符合条件的人跟着瞎起哄,主动参加竞聘答辩的人心态也很坦然:不行就当是一次练习。
中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许武说,在科大,“当官”做管理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服务,意味着辛苦,意味着可能失去单纯当教授做研究的自由和清闲,而所谓的“好处”,却没有什么,甚至收入更少。从建校以来,学校的传统就是强调教学科研,强调学术。
这种民主更是同样体现在对学术的追求中。在科大的创办者中,不乏钱学森、华罗庚、严济慈等学术权威。但是这些大师本来就开明,提携后学,不压新人。
科大迁到合肥后,青壮年教师挑起学术大梁。这批青年教师敢说、敢想、敢干,同时也把这种风气传给了学生。科大地球与空间学院孙立广教授还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后,饱尝“*”10年无书读的痛苦,学生们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环境。学术报告会大多是场场爆满,本科生向权威提问甚至挑战是常有的事。
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的赵爱迪副教授从1996年考入近代物理系等离子体物理专业以后,一共换过3个专业方向。在本科毕业的时候,赵爱迪认为自己不适合原专业,他选择追随自己的愿望,转读单分子物理化学。9月13日,他已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为期1年的研究,而这次出去研究的方向则换成纳米材料和纳米器械。这是学校的硬性规定,国家实验室的人出国必须换专业,以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在中国科大转专业是常事。“这是好事。我们必须会独立思考,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课题方向。”赵爱迪说。2005年,博士生赵爱迪作为主要成员,与自己的导师侯建国院士一起首次实现单分子自旋态调控。这项研究位列2005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