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的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请根据这段论述分析说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答案要点】(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否则不可能走向胜利。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因此必须使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二,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有许多独创性贡献,但是在世界观、方法、宗旨、目标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一,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百余年来历史选择的结果。第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另一方面抛弃了马列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原则和理论,而代之以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第三,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列主义的,也完全是中国的。(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一,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毛泽东个人杰出的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大厦。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中国共产党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请根据这一段论述分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一开始就重视在城市中开展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但是在如何从中国特点出发,处理好吸收工人之外的农民、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与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关系问题上,党内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党内某些领导人在党员的社会成分问题上犯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单纯地从党员的社会成分构成来判断党的性质;片面地认为如果在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大量发展党员,就会改变党的性质,就有使党变为“小资产阶级农民党”的危险,结果使党反了犯了严重的关门主义错误,严重影响了党的力量的发展壮大。(2)毛泽东首先在1927年后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正确对待和解决在农民中大量发展党员的问题,提出了从政治思想上教育农民出身的党员,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而把他们改造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重大任务,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何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课题,初步形成了从思想上建党的思想。(3)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一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奋斗的人,不问他们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就纠正了党的历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以后党的队伍不断扩大。(4)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建立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机遇,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将一切愿意为党的纲领而奋斗的积极分子和群众领袖特别是大量优秀的知识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迅速扩大了党的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提高了党的社会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确保了抗战乃至中国革命的根本胜利。(5)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了党的成分构成与党的性质的辨证关系,科学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如何发展和壮大党的队伍,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问题。从而使党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重任,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6)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这样不断地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指导下,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党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解决了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积极推进党的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 3、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与桥梁。【答案要点】(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刚刚进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特殊的、非独立的、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中国人民面临着走向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双重选择。(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中国是一种特殊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由于*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肃清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这是经济落后的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 但是,这只是中国革命的一方面的结果,不是它的全部结果。它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增长,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重要的历史条件。(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无论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都既存在着社会主义因素,又存在着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但是,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又都处于统治地位: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4)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之日起就早已明确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然而,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要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毛泽东在阐述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时,又十分强调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紧密衔接,决不容许也不可能两步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5)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历史条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是由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为新中国以和平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中国人民掌握的强大的武装力量,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支柱和抵御外侵的钢铁长城。(6)虽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但它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因素很快就会超过资本主义因素。这就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既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又不会长时间地停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而是会较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过程中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与政治条件的积累和增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4、论述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答案要点】(1)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度,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样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①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②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③注重党的作风建设,概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把这三大作风作为中共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④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创造了整风这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形式,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前后,又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官僚主义等。(2)毛泽东建党学说从实践和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党的建设是我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最主要法宝,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工程”。在新时期被江泽民称为“新的伟大工程”。(3)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团结十多亿人民的力量,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人混乱的深渊。这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得出的结论,也是分析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4)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人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5)在新时期,党的建设要围绕一个总目标:即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必须解决两大课题;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即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发挥三大优势,即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5、以下是一组有关中国革命中的农民问题的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 农民占中国人口之大多数, 自然是国民革命之伟大势力,中国国民革命若不得农民之参加,终不能成为一个大的民众革命。但是农民居处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中国土地广大易于迁徙被难苟安,这三种环境是造成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的原因。 ——摘自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1923年12月) 材料2 中国地主重租和军阀战争、官厅苛税及外货侵入之影响,已使占中国全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加农*动,例如湖南、广东、陕西的农*动,已表示他们走中国革命运动中重要成分,并且他们因利害关系,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决议案》(1925年1月) 材料3 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摘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斯大林说:“所谓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这就是说,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关于中国革命中的农民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 (2)材料3所持观点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1)材料1认为农民阶级虽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但落后保守,因而很难参加到中国革命中来。这反映了陈独秀轻视农民阶级的右倾错误观点。材料2指出中国广大农民阶级迫于中外压迫,已经积极参加到革命运动中来,并且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这是在农民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材料3指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广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愈发动起来,对中国革命则愈有利,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2)材料3所持观点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同时,农民阶级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农民是中国市场的主体,革命军队的来源,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农民所在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略阵地。因此,可以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