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换5个高考方案 是改革还是折腾?

浏览 5

十年间,江苏的高考(Q吧)方案换得像走马灯似的;1999年是“3 2”模式,2000年-2001年是“3 小综合”, 2002年是“3 大综合”, 2003年-2007年是“3 1 1”。 一会儿学五门,一会儿又要学九门,学生们被这样的变化折腾得难以适应。“江苏省高考方案变动,您觉得是探索?改革?还是折腾?”对这个问题,受调查的960位教师中,有455人表示“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约占47.40%;有444名教师表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约占46.25%;只有61名教师觉得这是“改革和成功”。而家长们反对的声音更大,266名家长中竟然有204名认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占76.7%,其余62位家长都表示这是“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没有一位家长认为“改革很成功”。南京家长孙先生直言,每年高考都事关几十万考生,其实就是几十万家庭,这样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一定要有全局观,保持稳定。过多的改革会让学生招架不住。

懂得教育规律的人都知道,教育改革要充分考虑到三年一度的高考周期,照顾到学生、家长和老师对改革措施漫长而循序渐进的适应期。改革措施的优缺点得到实事求是的验证和查漏补缺的改进,才有望成为教育发展的积极推动力。


可看到江苏省如此频繁密集的改革措施,作为教师的笔者禁不住惊呼,这哪里是在改革?简直就是随心所欲的“教育游戏”,“如果不行,再改!”教育管理人士说得轻松简单,可孩子们、教师却无法适应,有损教育公平,比如教师、学生不得不加班加点,有些高校因为不适应这种评价机制而不得不取消了对江苏省的高校录取名额等。改革举措如此轻描淡写,改革纠错如此漫不经心,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改革精神也太强烈了吧!


不否认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急于求成的改革愿望,可如果教育改革仅停留在一家言基础上,改革注定会成为失败品。作为教师,我非常乐意推行科学稳定、理念新颖的教改。可在教育行业工作了将近15年,省市等重大教育改革,却没能参与一次。其他同事也没机会。改革权和决策权完全控制在行政领导和专家手里,官员容易养成自以为是的“权力审美”,专家容易陷入“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无意脱节”。就算是行政领导和专家多有缜密智慧的大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不可能将教育难题、教育窘迫和不足都估计到。——教育措施的民生性、实践性的缺乏,是造成教改效果不佳的主因。


这就是笔者提出的问题,教育改革等各项改革,必须符合群众的利益诉求,符合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实事求是的发展思想。特别要保证改革措施会不会伤害群众实际利益、群众的自尊心。


要想避免“改”而无效,那就必须充分尊重一线群众等的改革愿望和改革期待。各项改革措施的制定者不仅属于官员、专家等精英人士,草根阶层、大众声音同样应成为改革措施的重要构成,官员、专家要扑下身子,弯下腰背,多听群众的声音,多了解众的疾苦和沉重负担,始终站在大众和全面立场看问题,想问题,做决策,改革措施就会受欢迎。


想起了1978年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全国农民为什么齐声歌颂邓小平呢?因为群众终于能“吃饱饭”,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土改是这样,社会改革也是这样。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实际情况,还利于民,施惠于民,改革措施才能受到拥戴,创造出蓬勃而出的改革效果。


依此进行反向推理,如果各项改革如果不能让群众满意,这样的改革已成了沾沾自喜的“改革秀”,成为了昙花一现的易碎品,这样的改革毫无疑问就是失败的。江苏省的教育改革就不妨多思考一下这一点,多进行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民间就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多吸取社会声音、群众意志和基层意见,多注重改革的民生性,多当现实和群众的“小学生”,而不是动辄就当“先生”,不要将群众当作“啥也不懂”。如此,教育改革之怪现状就可避免!(雷泓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