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不能僵化 要善于“以距离换分数”

浏览 9

粤企更爱外地毕业生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按照“城市—学校—专业”的顺序选择,大多考生心仪去一些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城市,再加上广东考生还有“恋家情结”,因此广州、珠海等地的高校成为了大部分广东考生的首选。而一些高分的考生,又集中填报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这便导致外省非热门城市一些排名靠前的在广东受到冷落。

“其实,外省许多学校的教学质量比广东高校要好,考生目光不必限死在广东,或一些主要城市。”广东外语外贸高教所所长、教授朱建成说,集中填报一些城市的院校,还可能抬高这些院校的分数线,使得报考热门地区高校变得难上加难。而外省的一些非热门城市的在广东招生时分数通常不高,考生可抓住机遇,“以距离换分数”,报读一些全国知名的学校,学生以后无论往哪发展都有“底气”。

报考经济发达地区高校,还与家长与学生的观念有关。不少人认为,在大城市不仅能够接受到高校的良好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就业拔得头筹。想留在广东发展的考生,更是着重从大学开始就培养人脉关系,方便以后就业。一些家长也希望通过自己生活了这么久所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源帮助孩子找到理想工作。“反正我以后在广东工作,与其到外省一些说出来没多少人知道的就读,还不如选择一些本省大家都知道的学校。”这是不少选择留在本省就读的考生心声。

“到外省学校就读不影响回广东、广州工作,从来就没有政策说限制外省毕业生到广东就业,相反,企业通常愿意招收外地毕业的学生。”朱建成分析,“因为在外地生活了四年的学生往往在当地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对企业的业务拓展是好事,不少企业也想利用这点。我们学校就是这样,更愿意招收外省院校毕业的人员,因为能促进学术交流。”

带“农”字专业遇冷

一些考生对某些学校比较“专一”,认定某家大学后便“钻牛角尖”,甚至不惜重读也要考取该大学。部分学生填写志愿时更只填写一间心仪的学校,让机会白白流走。另外,考生中还存在“谈农色变”现象,对农业大学退避三舍。
2008年就有考生,一心想着“非暨大不读”,志愿表上除了第一批院校第一志愿的空格上填上了“暨南大学”与相应专业,其它全部空白。经过家长与学校多次对其劝告后,他才不情愿地在第二志愿中加上华南农业大学。而去年暨南大学理科的录取分数飙升至590分让很多人始料不及,万般无奈之下该名考生带着低落的心情到华南农业大学就读,直到现在也没有走出心理的“低潮期”。他后悔当初的举动,并时常责怪自己:若当时像别的同学一样不在第一批次中填上华农,而在第二批次上填上广工或深大就好了。

朱建成指出,大学其实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地方,真正的知识要通过学生自己积极把握,所以学生不于在意学校的名气。“一些考生看重‘效应’,填报专业时选择冷门专业,以‘进校’为首要目标,到校后再要求转换专业。这其实是对学校的管理提出难题,学生换专业会引起骨牌效应,且不同学院之间也不好调剂。当然,进校后可以选择修第二专业,但这对学生的精力是挑战。”

考生们“谈农色变”的现象,朱建成认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扭转观念。“国家的发展是少不了农业的,而且农业大学也有其他优秀的专业。以华南农业大学来说,其实它是一间综合性大学,它的艺术专业,在广州除了美术学院与音乐学院之外是发展得的。学生不应拘泥于‘农’。”

法律会计就业率已偏低

考生填报志愿往往出现热门专业扎堆报的现象,朱建成指出,选择专业不应该“从众”,要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再根据自己的分数实力选择。

“现在热门的专业不代表几年后还热门,现在冷门也不决定以后也是冷门,”朱建成透露,“据我了解,以往很热的专业如计算机、法律、会计等,近年变成了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这也是由于填报志愿的时候出现扎堆,大家都挤热门的时候便人才过剩了,所以热门也变了冷门。”

“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程度,是有阶段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考生可根据一些政策估计专业的前景,如‘双转移’、‘服务外包’等,”朱建成指出,“近年来大学生比较偏爱稳定的工作,教师、公务员特别受追捧,相应的一些专业也比较热。但公务员将来也可能不是终身制,考生应看清自身特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可发挥特长的专业,才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

对今年填报志愿的考生,朱建成有几点建议:“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实力选择学校、专业,同时要参考学校前几年的分数线。填报热门的学校,为求保险,自己的分数要比该校往年的分数线高出20分。而不太热门的学校,分数与往年挨边便可尝试报读。另外,填报志愿时要有梯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