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3

浏览 7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
译文:
⑵若纵贼不诛,则二心也。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写诗讲究造境造意。此诗历来被认为是造境造意的佳作。请从全诗出发,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
法出色地造出怎样的境和意。
答:
18.根据文句中的作者与篇目提示,联系句子内容,准确填写诗文名句(4分)(任选两小题)
①在越来越凝重的夜色里,我越来越分明地听到春雨轻扣着地面、窗框的沙沙声,仿拂辽远而又逼近
,单调中透着迷离的神韵。我捧读陆游在《临安春雨》中的名句“ , 。”我似乎已渐渐领悟出我们的
祖先隔着矮矮竹楼聆听着这样的初春小雨时悠然淡泊的心境了。
②一眼望去,芦苇滩莽莽苍苍,海面上水天一色,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所描绘的“ , ”,渔
舟晚唱,鹤阵惊寒,美景美色美不胜收。临此境,真个是回归大自然,感天地之无穷,叹风光之无限。
③古书《周易》上说:“ , 。”这个预就是一种对未来事件处理的预案,就是一种机制。世界各大
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都有非常详尽科学的预案,以确保一旦突发事件发生,从记者出发、采访、各媒体
协调、后方编辑配合如背景资料调用、后期包装,到频道整合、连续播出等等环节,一切尽在有条不紊
的掌控之中。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大地上的事情(苇岸)
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
,城堡状和疏松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
,仿佛大地开放的一枝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
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写《自然与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观察过落日。他记录太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
钟。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
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体,它是自然死亡,因疾病或敌害而死
,不得而知。它偃卧在那里,翅零落地散开,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轻,最小的风能将它推
动。我见过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别的蜂巢,但从没有见过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们将巢藏在
房屋的立柱、檩条、横梁、椽子或枯死的树干上。熊蜂从不集群活动,它们个个都是英雄,单枪匹马到
处闯荡。熊蜂是昆虫世界当然的王,它们身着黄斑纹,是地上最怵目的图案,高贵而恐怖。老人们告诉
过孩子,它们能蜇死牛马。
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
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
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
。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
在我的住所前面,有一块空地,它的形状像一只盘子,被四周的楼群围起。它盛过田园般安详的雪,
盛过赤道般热烈的雨,但它盛不住孩子们的欢乐。孩子欢乐撤在里面,仿佛一颗颗珍珠滚到我的窗前。
我注视着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做游戏,这游戏是每个从他们身边匆匆走的大人都做过的。大人告别了童年
,就像游戏像玩具一样丢在了一边。但游戏在孩子们手里,依然一代代传递。
在山冈小径上,我看到一只蚂蚁在拖蜣螂的尸体。蜣螂可能被人踩过,尸体已经变形,渗出的体液粘
着两粒石子,使它更加沉重。蚂蚁紧紧咬住蜣螂,它用力扭动身躯,想把蜣螂拖走。蜣螂微微摇晃,但
丝毫没有向前移动。我看了很久,直到我离开时,这个可敬的勇士仍不懈地努力。没有其他蚁来帮它,
它似乎也没有回巢去请援军的想法。
麦子是土地上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
的黄金。麦田是5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着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
庄。到了6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田搬走。
下过雪许多天了,地表的阴面还残留着积雪。大地斑斑点点,仿佛一头在牧场垂首吃草的花斑母牛。
积雪收缩,并非因为气温升高了,而是大地的体温在吸收它们。
我时常忆起一个情景,它发生在午后时分,如大兵压境滚滚而来的黑云很快占据了整面天空。随后,
闪电迸绽,雷霆轰鸣,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烟雾四起,骤雨是一个丧失理性的对人间复仇的巨人。
在这万物偃息的时刻,我看到一只衔虫的麻雀从远处飞回,雷雨没能拦住它,它的儿女在雨幕后面的屋
檐下。在它从空中降落飞进檐间的一瞬,它的姿势和蜂鸟在花丛前一样美丽。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
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急速奔跑
,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
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来未踏上土地。
(选自《青年文摘》2002年11期)
19.文章第三段首句写到: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作者这样说有什么依据?把
它放在第三段首句有什么作用?
答:①

20.作者在写麻雀时写到:“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试析
北方农妇砺刀与麻雀擦拭硬喙有什么相似点?这一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①

21.文章第一段与第六段都写到了蚂蚁,第四段与第九段也都写到了麻雀,作者分别对蚂蚁与麻雀的两
次描写,其角度一样吗?试作简要分析。
答:
22.下列对此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采用多视角的观察方法,对生活在大地上的蚂蚁、麻雀、熊蜂以及人等生命的生活情状
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这些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生灵们的写作主旨。
B.全文选用材料看似散漫,但由于作者能用一条感情的线索把它们贯串起来,集中地揭示了“世界
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这一主题。
C.文章在描写不畏雷雨而为女儿衔食的麻雀时说“它的姿势和蜂鸟在花丛前一样美丽”,这是因为
鸟的羽毛上不会被雨水淋湿而失去美丽的光泽。
D.冬去春来的时候,作者说“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这种感觉是激发作者“想拿起锄头拼命
劳动一场”的兴奋剂和推动力。作者这样,也是为激发读者“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
E. 文章最后写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来未踏上土地”,含蓄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
,有一部份人从来没有用心去感受过、热爱过大地,以及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和为生活劳作着的
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