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07年山东高考考纲草案拟制
高中语文第二册过关检测试题
(鲁人版)
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一、(18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准确的一项是( )
A.伴侣(lǚ) 寥廓(kuò) 遒劲(jìn)
B.峥嵘(róng) 谣诼(zhuó) 侘傺(cì)
C.诟(gòu)骂 訇(hōng)然 剡(shàn)溪
D.伫(chù)立 兰皋(gāo) 嵯(cuó)峨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檀木 雕梁画栋 宽慰 敛声屏气
B.纳罕 放诞无礼 绸缎 蘖根祸胎
C.沾惹 娇生贯养 惫懒 懵懂顽童
D.眉稍 瞋视有情 洗漱 行为偏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战时,丘吉尔是英雄,因为他顺应了_____,推动了历史。在另一情况下,英雄也可能成为历史进程中的绊脚石。
②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丰厚的文化_____以及极高的科学艺术价格而著称。
③1995年,法国摄影师Yann Arthus开始了这项名为“ _____地球”的摄影活动,从空中拍摄了一百多张照片,以此作为对新世纪的贺礼。他声称,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目录,更是一份关于人类和生态的宣言。
④国外有一种说法:“人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逃不过去,即纳税和死亡。” _____纳税是和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
A.时势 积聚 鸟瞰 因此 B.时事 积聚 俯视 因此
C.时势 积淀 鸟瞰 因为 D.时事 积淀 俯视 因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俄罗斯副总理在接受中国新闻媒体联合采访时说,俄、中互办“国家年”是涵盖多领域的综合性大工程,其活动规模之大和参与单位数量之多都是震古烁今的。
B.作者用那些无比鲜活的语言描画了无比鲜活的人物,不论是小丫、小荷、二愣子,还是大队书记、杨复草,都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C.安全生产的措施落实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现在出现了天空明净、绿树葱郁、河清海晏的喜人景象。
D.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顾现实生活的逻辑,也不顾叙述自身的逻辑,只是一味地堆砌情节,简直是放任自流。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完善的规划、细致的预算、周密的方案让国际展览局考察团的全体成员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
B.建设新农村,无论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到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但这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把原来的推倒重来。
C.这所学校邀请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走进学生和家长中间,就加强师生沟通、缓解学习压力、正确处理同学关系等问题进行咨询服务。
D.首尔大学最终调查报告鉴于认定黄禹锡有关克隆技术的论文造假,韩国政府决定取消其“韩国科学家”称号,并免去他担任的一切公职。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讲述一件事,希望人了解;阐述一道理,希望人明白;提出一请求,希望人应允,交际总是有目的的。
B.思维速度大大超过言语表达的速度,因此思维时语言一般呈现为简约的、破碎的、零乱而跳跃的——它来不及形成完整的句子,也往往来不及处理语句间的逻辑联系。
C.王力先生认为:“现代汉语中,跟古代‘之’字大致相当的‘的’字,被认为是介词(黎锦熙《新著国语语法》1956年版)是不恰当的(王力《古代汉语》1981年版)。”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宋代诗人苏轼《水调歌头》的一段,那时就知道月球比大地寒冷,真是件了不起的事。 二、(12分)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到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之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宋·苏轼《范增论》)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
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间:悄悄地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渐渐
C.方羽杀卿子冠军 方:当……时候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陋:浅陋,没有见识
8.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增之去善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B.当于是去耶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C.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D.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
9.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的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10.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性格也是在变化之中的。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根本和必然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 层层深入,逻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