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网,看了徐晋如写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点评高考(论坛)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一篇是《“古诗”作文考生不可能是下个钱锺书 》。读完这两篇文章,心凉了半截。吹毛求疵式的文字,基本上成了不用电的“空调”。碰巧又读到了另一则“爆料”:三峡大学未能录取最牛作文作者。这位考生表示要再复读一年,然后再报考三峡大学。
我不敢武断这二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如果不是姓徐名晋如的这位喜欢武文弄墨的“专业人氏”点评过那篇满分作文,这位考生会不会遭到政策的狙击,被三峡大学拒之门外,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政策的执行者,有的是不学无术之辈。这些人没有专业知识,但舆论嗅觉相当灵敏,常会以网络舆论为风向标。看到媒体对满分作文评价不高,便放弃破格录取,限度地规避批评风险。一些自以为是的“教授”“博士”,心烦技庠出来指点一番,指导家的光辉形象是确立起来了,只是,一个学生的大学梦便泡汤了。
我为那位写出满分作文的考生感到悲哀。他过了阅卷老师关,却过不了咬文嚼字的文人关。这位考生轻描淡写说要再复读一年。只有出身贫寒的学生,才会知道“复读一年”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对一位高中生来说,如果是命题作文(若是自由作文,事先熟背好,则另当别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尽管有种种漏洞,仍不失为一篇优秀之作,可以给满分,也可以适当减点分,都没有大问题。别看吃专业饭的徐晋如把这篇满分作文点评得头头是道,一会儿“出韵”,一会儿“老干体”,要是叫徐晋如和这位考生一起搞个古诗擂台比赛,我宁愿投这位考生的票。
阅卷老师说该诗“虽然采用的历史题材,但表达了敬仰、向上的感情,内容并不空洞。”我认为是准确的。在一个“古”风日下的时代,在女明星叫岳飞写歌词笑话百出的时代,能从头至尾用古文完成一篇能够征服阅卷老师的文字,并不容易。徐晋如却反驳称“这首诗就没有真正的情感,思想贫乏。”“我只能说这位学生读毛泽东诗词读得非常熟,有非常精深的老干体诗词功底”。专业的傲慢呼之欲出。“毛泽东诗词读得非常熟,有非常精深的老干体诗词功底”,请问:“毛泽东诗词”怎么了,“非常精深的老干体诗词功底”怎么了?依我看,所谓的《唐诗三百首》,并不是首首都是优秀篇什,除了李杜白比较的大诗人的一些精品,但也不乏充数之作。甚至可以这样说:一打的唐朝诗人也抵不上一个毛泽东。叶剑英,陈毅……人家的“老干体”,完全可以“干”过一些唐诗宋词。这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对人家评头品足口若悬河,就是口高手低,自己一首象样的诗也写不出来,懂点押韵,懂点平仄,懂点对仗,就是不懂诗。
白居易的〈琵琶行〉,算是长诗中的诗歌精品了吧?敬请徐晋如先生点评一下这几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请问这里押了什么韵?出韵没有?入韵没有?唐朝的大诗人可以出韵,凭什么咱们的中学生就不能出个韵?
徐晋如一口认定“古诗作文考生不可能是下个钱锺书 ”,就更是荒唐。我还认为“徐晋如不可能是下个张铁生”哩。让你去招生,你一出手就能选个“钱钟书”出来,我看风水先生也没有这么大的能耐。
记得鲁迅先生曾批评过类似徐晋如这样的“不平家”:
“他们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评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到后来,连并非批评家也这样叫喊了,他是听来的。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古文作者是不是天才的苗?我看是。至少他在古文方面显示了自己的禀赋。这篇古文,能得满分,至少说明在目前的情况下,是高考作文的佼佼者。阅卷老师不把满分给张三,也不给李四,为什么偏偏给了这篇古诗?大家知道,高考作文,很有可能是矮子里选将军。许多高考作文,主题不明,句子不通,卷面一塌胡涂,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这篇作文能征服考官,给个满分,乃情理中事。
在目前国学天价班吃香的当下,古文诗词进入答卷是高考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高考给古文考生满分,比空喊一万遍“宏扬传统文化”更管用。我们应当用包容的态度去肯定它,呵护它。在应试教育开一条门缝,放几个有独特天赋的考生进来,不是什么坏事。你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把拥有古文天资的考生统统拒之门外,中国岂但不能出产“钱钟书”,连出个“钱小书”,我看也会成问题。
临末了,晒一首涂鸦之作,敬请徐晋如先生指点一二。是骡子是马,大家都拉出来溜溜:
九月九日登南宁青秀山之青山塔
黄 麟
人随青塔起,
邕城遥遥低。
脚长与路并,
心高比天齐。
江上千帆竟,
山下百鸟啼。
老夫指江山,
如何不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