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辅导]孔雀东南飞中-照应的作用

浏览 7

第一处照应。开篇刘兰芝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刘兰芝回到娘家时,其母大发感慨:“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不迎而自归。”
  开篇是刘兰芝向焦仲卿诉说心中的委屈。这段文字以夸张、互文的修辞方式,以铺排的笔法自述身世。读者由此可知,未嫁前的刘兰芝是一个才艺过人、心灵手巧、知书达理的女子,刘母的话很巧妙地明证了这一点。这样教养极好的女子嫁到焦家,却被焦母横挑鼻子竖挑眼地遣送回家,焦母的为人可想而知。对于这位婆婆大人,读者“未见其面”,已“先闻其名(名声)”了。因此,下文焦母一出场便毫无道理地训子就很合乎人物性格的逻辑了。因此这一处文字上的照应既展开了矛盾,又从正面塑造了兰芝的形象,同时为下文焦母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来源:www.examda.com

  第二处照应。夫妻话别时,刘兰芝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这句话含两层意思:一是盟誓明心,一是对未来的担心和预感。两者都有相关的照应文字。文章后半部分焦仲卿获知刘兰芝再嫁的消息后,骑马前往,一见面便说:“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吾独向黄泉。”前后既是照应,又是对比。刘在依依不舍之际借“磐石”“蒲苇”表示爱的深情,焦仲卿则因为误解绝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冷嘲热讽地责备对方。一为爱,一为怒,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都体现了一份对爱情的坚守。前面的誓言突出刘的坚贞,后面的怨言强调焦的守约。当然,这种坚守自主爱情的态度与现实碰撞后遭到了毁灭。他们愈相爱,愈显现出人性的光彩与高度,其悲剧的震撼力便愈强。来源:www.examda.com

  第三处照应是关于焦母的文字。开篇,焦仲卿因为妻子的哭诉向母求情,寻求沟通。但这好似火上浇油。焦母大怒,她说:“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动用家长的权力威风八面地作践儿子的尊严,其蛮横、专制无可相及;一味推脱婆媳矛盾的责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其行为令人生厌;得寸进尺,随心所欲干脆要赶走兰芝,其霸气无法遏制。面对强横的母亲,焦仲卿只能灰溜溜败下阵来。在文末,焦仲卿向母亲辞别,表明殉情的决心。但母亲死不改口,劝儿“慎勿为妇死”,还再次告诉儿子“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我想,她应该明白儿子寻死的原因,但她却意识不到兰芝在儿子心目中的重量而错以为随便找个女人儿子便可不死。这已谈不上了解不了解儿子了,而分明显示了“严母”的无知愚蠢!无知常与残忍冷酷为孪生兄弟,它使人丧失本心而毫无顾忌地伤害别人!究竟是什么使她的心理被扭曲,是什么削弱了她“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的能力,这不能不使我们深思。但总之,恰是刘兄焦母这爱情的局外人葬送了焦仲卿刘兰芝美好的爱情。

  《孔》诗中的照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不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全诗结构精巧严密,更重要的它还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