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对于这个很多同学感到很纳闷:考什么,要知道考什么,我还不得满分了;也有的同学说,考什么,当然考基础知识的运用;考课本吧?还有的同学说得更概括:听说读写4种能力了。不一而足。那到底考什么呢?
当然这个问题很难用考什么来回答,如果非要给一个答案的话,我的答案是:考点。
此考点不是考试地点。而是指考试说明中对所考内容的一个大纲说明。很多同学觉得研究考点是老师的事情,我们只要把老师说得做好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大家在复习语文的时候是不是都感到语文太难复习了,虽然老师经常来个基础知识的复习,再加上能力的训练,可是让自己对考试的成绩下一个保证的时候,很多同学心里都没谱吧?而有的学生则相反,每次的语文考试没怎么看他复习,可是成绩却不差,缘何?是不是他知道考什么呢?是的,他的确知道,虽然他不知道具体的题目,但是他知道用什么知识来完成答案。正如做数学题,给了方程我们就会解一样。
回过头来说复习的时候对考点的把握。而我们大多数的初高中语文教学,老师是很重视教学目标的(有的老师喜欢在黑板上面板书,而有的不喜欢,则是在具体的问题设置),当然其他科目的老师都重视,就是我们的学生似乎没有重视。
具体的考点,每年的考试大纲上面都有,学生几乎都人手一册,不过似乎大家都没有重视罢了。
下面分述考点的重中之重:
1.阅读能力:主要包括3种能力,当然有的人归结为10种能力。其实每种能力的分类界限是不很明确的。具体来说:分析能力(包括对字词句,段意,文意);概括归纳能力(还可以细分为分析句子词语结构能力,归纳概括文意,文章主旨的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赏析词语,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具体可参看我的系列拙文,文后附有链接。
2. 阅读方法:如同能力一样,方法通过能力来体现,而方法也是能力的一种。几种阅读的方法:
整体的阅读方法:这个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曾把这一点归为阅读的基本原则。而整体的阅读方法也符号心理学上面的“完型”理论(大名鼎鼎的格式塔学说),不再详述。
对比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辨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很多问题,有时从正面来解答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从反面来考虑是不是又会柳暗花明呢?一如数学上面的反证法。此比较阅读的第一种形式。
第二就是常见的2篇文章的阅读,而这2篇文章的题材和体裁都类似(相同或相近),中高考曾经出过,现在似乎很少了,可是我们做很多的文章的时候,比如散文,我们就会想到高中的学过的散文,这其实也是一种比较阅读(不过比较隐蔽罢了)
3. 基础知识储备:这个似乎都很简单,可恰恰就是最简单的,造成了失分,每次考试后我们并不为自己不会的感到多么遗憾,而是为不应该失掉的分数而遗憾,加上这些分数,你的名次会提高多少呢?知识储备的几个方面:知识的全面掌握,无论简单的字词(音形义),文体知识(不同的文体特点),文学常识的记诵(课外的拓展这一点很重要,虽然现在的高考有的省份不考了,考也不是考纯粹意义上面的文学常识背诵了,可是在很多的题目中却要涉及,举个例子:如苏轼,豪放词派的代表,那么我们还要对豪放词有个了解,这恰恰就是拉开差距的一个方面)其次要系统化,语文的知识之多之杂,远没有数理化的系统化可言,可是语文的知识也有其内部规律,这个就要我们考生自己总结归纳,适合自己的才是的。切记。运用问题,记下了就要会用,别考完了,一看答案,说我也知道啊,怎么没想到呢?后悔晚矣。
4. 开放性的题目:(或者说语言运用问题)这个在高考中的分数比例也不小,而且有的题目是在阅读中出现的。说句实话,题目本身并不难,但是却极容易失分。如写对联(仿写句子),这个在初高中可谓一脉相承啊,还有写广告词,概括新闻标题等等。平时多练习,笨方法也有,多背诵也可以,反正高三都要做大量的模拟题,不再详述。
5.注意新考点
关于阅读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能力之一
现代文阅读能力之二
现代文阅读能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