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弃的“假民族状元”与主动放弃的坦然

浏览 7

2日凌晨北京大学本科招办负责人表示,依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北京大学招生办在核实全部事情之后决定,放弃录取重庆考生何川洋,并报学校批准。(《成都商报》7月2日)

北大放弃的不是一个高考(论坛)状元,而是一个弄虚作假的考生,为了维护制度的尊严和高考录取的公平正义。但值得一提的是,对此有相当一部分舆论表示遗憾,认为应该其一个机会,云云。犯了错就要改正错误,就要为错误承担责任,这是最基本的“社会规则”——无原则的宽容,会导致制度和规则的扭曲,会让暗箱操作更加泛滥。

看上去,这折射出社会的包容和善良。但仔细想一想,这种“同情和遗憾”,其实并非是真正的“胸怀宽广”,而更多地附着在“高考状元”的光环之上,反衬出某种对于高分的“迷恋情结”。不妨扪心自问,如果何川洋的高考成绩并不优秀,他还能获得舆论的同情吗?我想不能。长期以来,世人习惯于将“优秀”与“高分”简单地划上等号,正因如此,很多人才对一个本不需要造假就能考到高分的学子被北大放弃,才感到无节制的遗憾。

“高分=优秀”的无形价值评价,通行于社会和教育领域。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不否认,高考成绩拔尖者都是学业优秀的考生;但考试成绩出众,并不能说明学生综合素质也与高分同步,尤其是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且看现实中有多少高考状元“生活不能自理”,再返观重庆这个造假的高考状元,都是例证。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施行单边主义的“高分功利评价”和培养机制,才让越来越多的考生“高分低能”、重成绩而轻人格品性的塑造。

报道说,被北大放弃的何川洋“难过得说不出话来”。我理解这种失落的情绪,不过我建议他尽快振作起来,引以为鉴,重塑诚实做人的品格。与之相比,我更赞赏湖北考生周海洋主动放弃的坦然。因为在今年高考中写出一首古体长诗《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周海洋获得湖北卷作文满分。而一些本科院校向他敞开大门,尽管他的总分只有370分。但他决定放弃各大高校向他伸出的“橄榄枝”,明年再战高考。他说:“我认为他们不应该录取我。如果真要录取我的话,应该在我继续读一两年之后,拿到达到或接近它的分数之后再录我。不能凭一篇作文就录取我,对于那些考了很多年的同学,这样确实不公平。”

周海洋不是一个优秀的考生,尽管他的高考作文获得满分。但同样的高考,周海洋却交出了一份更值得肯定的合格答卷:这份坦然,这份诚实,这份正直,这份对于制度和规则的坚守,比高考状元的光环更值得珍藏。说句实在话,我们并不缺高考状元,我们缺的恰恰是如此主动放弃的坦然。这是教育的失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