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判分缘何出现“过山车”

浏览 7

尽管今年的高考成绩早已成定论,但记者仍就作文阅卷中所发生的一些轶闻,请教了沪上的一些有过阅卷经历的语文教育专家,他们解释说,作文判分宛如过山车般跌宕不定,这并非阅卷者的随心所欲,而恰恰是认真会审后的“集体智慧”。
  
  有个笑话说,如果让高考生排队的话,差一分的人可以从静安寺排到人民公园。但令圈外人想不到的是,今年本市的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中,有篇初评是满分(70分)的作文,复评裁决后被扣了10多分,而另一篇作文则从20分被拔到了64分。
  
  改判分数很正常
  
  资深高考语文阅卷人、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王光祖坦承,由于作文阅卷主观性很强,就像做菜肴,各人的口味也不尽相同,所以每年都会有上千篇作文由于初评意见不一,被提交到阅卷中心组复议,改高改低的情况十分普遍。以今年为例,有篇作文初评时第一位老师判了20分,第二位老师给了43分,结果中心组反复阅读后,给出了64分的高分。而另一篇作文初评是70分,但中心组老师复评时一致认为,该文华而不实,脂粉气太浓,结果改到了60分以下。
  
  阅卷教师很无奈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有的阅卷老师在打分时也是顾虑重重,打低了或打高了,都生怕复评人认为自己的水平不够,连作文的好坏也看不出,所以一般都是给个中间分数。
  
  10多万份作文,要求100多名老师在7天里判完卷,工作量很大,极个别作文被看走眼,也在情理之中。上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彭世强说,为了适合应试的功利,有的老师就会传授一些所谓的高考作文“技巧”,比如要求考生开头与结尾一定要写得精彩,多用排比句,多用名人警句等。如此教法,简直是把有血有肉的作文,变成了纯粹的技巧性机械训练。
  
  标新立异很“危险”
  
  对那篇已经见诸媒体的被提高到64分的作文,黄玉峰老师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如果中学生们模仿该文的文体和立意,以为这样的“创新”就能在高考中得高分,这就很有可能形成误导,因为高考作文毕竟不是文艺创作,更注重考查的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辨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彭世强老师也无奈地说,高考毕竟要求多拿分数,不能太冒险,对于平时写作水平处于中等以下的同学来说,不要轻易地搞所谓的“创新”,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可以在角度、结构上赋予点新意,但也不能太标新立异,要能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看得下去,说得直白一点,考生作文中有好的东西,要善于主动“喂”给阅卷老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