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第四大题———包括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与古诗文默写,部分考生在答题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实,把握高考老师的阅卷思路,认真分析总结,攻克这类题目并不难。
(一)文言文翻译
-普遍问题
该题共两小题,满分10分,但全省平均分为5.12分左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自县为近畿大郡”一句的翻译,全省约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存在以下两种“经典”错误翻译:
①自县成为了京城附近的大郡。(将“自县”译为地名)
②从小小县城成为京城附近的大郡。(“直译”原句)
2、“近代”一词的翻译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常见的两类“经典”错误翻译:
①“近代”译为“近些年”。
②“近代”译为“近几个时期”。
3、“居数郡”一句看似简单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将“郡”宽泛地翻译为“地方”、“地区”,同样道理,“妻子”一词翻译为“老婆孩子”即可得分,许多学生视而不见,直接抄写,白白丢分。
4、还有学生翻译时不能直译,采不准“点”,翻译笼统。
-反思与对策
1、同学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翻译的“直译原则”,切记字字落实,因为高考阅卷是在按“点”给分,寻找“采分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的“正确”比“顺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应考训练时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敏感”,重点锁定那些生僻实词、重点虚词以及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练就一双识别“赋分点”的慧眼,这样做题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至于丢“冤枉分”。从某种角度上讲,同学们对“近代”翻译上的疏忽大意以及对“妻子”不做任何翻译的草率处理,都是对原句思考不够、对阅卷要求理解不足所致。
那么我们如何具有这样的“职业敏感”呢?我们应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增加、强化一些实效性的环节。例如,我们在拿到翻译题时,先别忙着翻译,而是先来个“换位思考”:“假如我就是命题者,出了这个句子让考生翻译,那么,我究竟是要通过这个句子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哪方面的掌握情况?我的‘采分点’将设在那些地方?”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通过增加这个分析环节,有利于同学们养成一个答题前的思考习惯,避免答题的盲目性,使得我们翻译时目的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使我们的翻译既不旁逸斜出,也不丢三落四,从而尽可能少丢分。
2、今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第一题前半句考生十有八九翻译为:①自县成为了京城附近的大郡(将“自县”译为地名),②从小小县城成为京城附近的大郡(“直译”原句)。有近三成的学生将“近代未之有也”翻译为“
近代没有盗匪侵犯的事”(或“这几年还没有过这样的繁荣景象呢”)这样子虚乌有的句子。有的同学竟将第二句翻译为“看到美好的女孩,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他和妻子的感情始终不变。”荒谬可笑!究其原因,就在于同学们没有将句子放到文本中理解,而是将其孤立翻译。这一问题的出现,正说明学生平时的“语境意识”培养不足,从而造成断章取义、不求甚解。一个学生如果对文章整体把握不足、对文章中心没有正确理解,那么,何谈阅读理解,哪能正确翻译。审视我们自己的高三备考,在复习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喜欢搞一些小片段的翻译,这样做“短平快”,历时短、收效快,但小片断往往又缺乏大的语言环境,所谓“句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同学们根据语境推断句子含义的能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钱钟书先生在《管锥集》中曾介绍过一种“循环释读”法,古文翻译往往是先翻译每个字的意思,之后积字成句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之后积句成篇进而了解全文之意,达到认识全篇的目的,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样翻译会失之“偏枯”,他进而提出要根据所得到的主旨重新定夺每句话、每个字的意思,这样循环往复,才能使得解释准确、“圆足”。实践也告诉我们,不结合原文是很难准确理解每句话的真实内涵的。由是观之,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翻译训练如采用将长篇翻译与短篇翻译相结合、全篇翻译与片断翻译相结合的方法,也许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