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有什么结果。户口问题的最终解决,最后还是靠中央,或者靠全国性的立法,但地方还是要把问题反映上去。”3月28日,当记者问到对自己今年在深圳市两会上提出的提案预期时,深圳市政协委员邓清辉并不乐观。
居住证只是开端
2月17日,邓清辉在博客上公布了《关于取消高考(论坛)资格户籍限制的建议》的提案草稿,建议由国家教委组织专门班子研究制定取消高考资格户籍限制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建议选择非户籍人口多的城市(如深圳)率先进行试点。该提案已由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钟晓渝带到了全国两会。
2月18日,政协委员杨一平的博客上,也公布了一个关于户籍问题的提案:《关于在我市试行居住证直接转户籍政策的建议》。
这两位去年共同提出《关于深圳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提案的政协委员,再次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户籍制度上,一时引起网友热议。
对于去年深圳已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的居住证制度,两位委员都表示那只是一个开端。
邓清辉认为:“去年的居住证改革中,其实有很多问题是没解决的,所以今年换个角度,不直接针对户籍制度,只说高考制度,一部分一部分逐个击破。高考问题是当前户籍造成老百姓实际生活困难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矛盾。” 他想得很清楚,“所谓的户籍造成的生活困难,是具体体现在具体问题上的,如果一个个具体问题解决了,户籍问题就解决了”。
作为居住证制度的设计者,杨一平认为居住证基本解决了外来者的身份、工作和居住等问题,但仅仅是政府解决人口倒挂的权宜之计,并未能解决深圳户籍制度上的根本矛盾。深圳应在居住证制度的基础上,“大胆试行由居住证直接转为深圳户籍的政策,使一大批长期在深工作、生活、投资、纳税的外来建设者可真正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深圳人’。”
终结“一市两制”
深圳对居民问题的关注,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的。
深圳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杨立勋自1992年来到深圳,研究最多的问题就是人口问题。据他回忆,深圳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有20多个重大调研课题,20多年来,人口问题是入选密度的。
“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市领导都牵头做过人口问题调研。”就在3月19日,杨立勋还参加了深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一个座谈会,商讨市委、市政府2009年度重大调研课题《深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工作方案。
在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初建时,当地人口只有30多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涌向这个南国渔村。为便于管理外来人口,1984年深圳开始实行暂住证制度。
外来人口的涌入,在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让深圳不堪重负,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2005年,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25年之际,深圳市政府提出,如果地少人多的矛盾不能解决,深圳将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环境承载力)。
为强化管理,缓解人口压力,经过专家会诊,2005年深圳制定了人口管理“1 5”文件(《深圳市关于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五个配套文件)。然而对人口的调控成效并不明显。
2008年8月1日,实施了多年的“暂住证制度”退出深圳历史舞台。深圳进入了以“淡化户籍意识,强化居民意识”为理念的“居住证”时代,让居住证持有者能享受到部分市民待遇。
两个月后,深圳“关内”、“关外”户籍人口可自由迁徙,“一市两制”的户籍问题得以解决。
深圳的户籍改革看似正稳步前行。然而发生在2008年底的一件事,把人们拉入了对近年来深圳户籍制度的反思中—广东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艺美术产值占全省60%的深圳,最终参选人数只有3%,原因就是评选资格的户籍限制。
就此,今年两会期间,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明确表示,现在的户籍政策卡得太死,“有的人把青春和才华都献给了深圳,结果还不是深圳人,不能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