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外地求学 本地生抬高深圳大学录取线

浏览 8

“惨啦,今年深大的投档线竟然这么高!”

“完了,第一志愿没戏了!深大为什么今年的投档线这么高?”

日前,当广东2009年第二批本科A类院校文科第一次投档情况一经公布,记者到处能听到一片惊叹声!

根据广东省公布的第二批本科A类院校文科第一次投档分数线,深圳大学计划今年在深圳市内招收文科生867人,而符合条件的投档数量达到888人,投档线为561分,比今年广东省二本A最低控制分数线540分高出21分!不少按照去年投档线填报深大作为第一志愿的文科考生,今年都“栽”了。2008年,深圳大学的市内投档线为理科544.4分、文科550.4分。

报考火爆抬高深大录取线

深圳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为什么总体上节节上升,而今年的录取分数线为什么比去年高这么多?

深大招生办主任姚凯告诉记者:“录取分数线并不是深圳大学人为划出的,事实上是录取的直接结果呈现。”

简单地讲,录取分数线是根据深大招生计划人数,按1:1比例,把达到广东省最低控制线而第一志愿又报考了深圳大学的考生,从高到低排序得到的。比如今年深圳市内生源文科计划录取867人,但符合条件的考生人数可能远远超过867人,那么就从第一名往后排列名次,第867名考生的分数就是今年深大录取的分数线。

就是说,报考深大的人多,投档分数线就水涨船高;报的人少,分数线自然就降下来了。

记者了解到,2003年我市在重点线以下、本科线以上的考生中有82%报考了深圳大学。今年,广东省本科二A以上第一志愿报考深大的考生共一万多人,第一志愿报考率达220%;由于今年深圳生源报考深大特别集中,深大按市委市政府决定,尽力挖潜扩招,扩招600多人。

这种火爆持续多年,为了对应近年来深圳大学学位连年出现的供不应求的“爆棚”状况,2007年,深大不得不放弃1.2:1出档、录取的国家政策,按照1:1的比例投档、录取,尽量使出档线上相同分数的考生都能被录取。

也是2007年,深圳大学因报考热门,对比第二批A类本科院校最低录取控制线,市内生源录取分数文科类高出9分,理科类高出11分;省内市外生源文科高出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31分,理科高出49分,均为省内。

而在外省,深大更是热门。校长章必功介绍:“深大在外省招生都是一本。”
出于就业考虑扎堆深大

深大地处深圳特区前沿,与港澳比邻的地理优势,无疑这是吸引外地学生报考的原因。但近年来深圳本地学生“扎堆”深大,也成为独特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深大建校短短26年,以最短的时间,形成了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办学层次的三级跳跃。教育部评估组专家万红文教授对此赞叹说:“深大是用25年走过了内地高校50年的路程。”教学质量的逐年高企,当然是留住深圳生源的一个原因。

此外,记者采访了解到,深大吸引本地生源还有几大理由:

首先是深大的前瞻地位。2007年,小汪同学高考分数超过720分,如此高分完全可以报考国内,但在填报志愿时,除了香港的几所高校,他二本就填报了深圳大学,最终被深大录取。他和家长告诉记者,去香港读书是选择,香港高校离家近、教学质量高、与国际接轨;退而求其次就是深圳大学。小汪说:“深大毕竟是开放度高的高校,教学水平也逐年提高,在这里读书对自己未来出国留学、就业都有好处。我的分数没到北大清华,觉得选择国内其他重点高校没什么意思,还不如留在深大。”

小汪同学的考量并不是个别的,很多高分的学生和家长认为,选择深大有利于未来就业。“读大学首先考虑的是未来就业。深圳的孩子将来多数留在深圳工作,而在深大读书,可以形成庞大的同学网,这就是未来工作非常需要的人脉。”考生家长胡雷告诉记者。他说:“大家都是同学,信任感强,事业上互相帮衬,比去外地读书显然有好处。”

一些仅达到二本线的考生更是青睐深大,其中不少学生是因为不愿放弃现有的生活,也有的不愿意远离父母。

小枫同学告诉记者:“我们生长在深圳,非常习惯这里。去内地上学无论吃的住的,习惯和环境可能都不适应。不说别的,听说北方的学校冲凉都是去大澡堂,我们肯定不习惯。”

还有学生家长告诉记者:“都是独生子女,不放心让他们离开自己,何苦到外地吃苦呢?在深大读书,每周还可以见面,多好!”

不愿外地求学市民有赞有弹

记者对十几位考生调查,结果无论什么分数段的,今年他们的填报二本A,都将深圳大学作为第一志愿,高分的将此作为兜底的选择,低分的则作为第一选择。小枫当时全班几乎所有上线的同学都填报了深大,她气愤地“质问”高分同学:“你们凑什么热闹,考得这么好还要来跟我们抢深大学位!”

考生不愿离开深圳读大学,引来市民的热议,有人叫好,有人担忧。

叫好的市民认为,这说明深圳的考生和家长已经不唯大学的名声论,而是开始遵循市场的规律,为孩子的就业早早做打算了。

在科技园工作的彭佳佳告诉记者:“我们那个年代读书,多是考虑学校的名气、专业,对学校所处的地区考虑得少。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校园、书本,大环境对学生的未来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媒体工作的魏先生认为,深圳有值得自己孩子留下来的理由。深大最早在国内开始勤工俭学,深大学生商业头脑灵活,在读书期间兼职的特别多。魏先生说:“这是适应现代社会必须的。”

而不少市民认为,从小生长在深圳,大学再不离开这里,对孩子的见识反而不利。

家住梅林一村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两年前他鼓励高考的孩子离开深圳,后来孩子在重庆读大学。他说:“俗话讲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一个生老病死在同一个城市的人,实际上与过去我们祖祖辈辈离不开村庄的祖父母一样。”他认为,城市的发展、个人的成长,需要多种文化的融合,单一的文化背景,容易让人变成井底之蛙。

从美国来到深圳创业的吴敏博士告诉记者,只肯留在父母身边,不愿到外地吃苦的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不看重专业只贪图现实享受,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的事业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