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源头看宏观抓热点三招应对高考历史

浏览 8

研究《考试手册》全面掌握教材知识
  由于高考命题的源头来自课本,因此,按照考试手册全面复习,把握课本是关键。
  1、注意分析《考试手册》内容的变化:由于《考试手册》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因此每年其内容的增减,应予以重视。如2003年《考试手册》对唐朝手工业的内容作了很大的改动:只保留了唐三彩,其余内容作了删减。我们的学生在对唐三彩的学习时,会发现,教材中除了唐三彩实物图片外,没什么内容好复习的。如果我们能够联系2002年高考推出的有关文物信息题时,也许就颇有收获了。
  2、注意把握时空概念:前面提到的1999年人文景观题,2001年考古成就题,如果学生没有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是很难回答好这类试题的。再举数例:对“原始社会”的复习,除了落实一个个的知识点外,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西部概念、江河概念。如,有人说西部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你同意吗?举例说明你的理由。又如,人们常说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有“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的提法,你能够分别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吗?
  3、注意把握教材重点:教材明确标示或我们在理解上可以认定的“历史之最”、“历史第一”的史实;历具有“开始”、“开端”意义的史实;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史实;具有转折、决定性意义的史实;具有特点、特征的史实;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重点经济、文化建设成就;教材对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所作的结论、评价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应予以深度把握。
  4、注意理清知识脉络:学习知识,学会理清脉络是很必要的。如:中国近代史到底怎样向西方学习的呢?此题繁杂,很易顾此失彼。可以从“器”、“制”、“道”三个阶段(李泽厚语)理清脉络。“器”分两阶段:鸦片战争爆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理想阶段)洋务运动实施阶段。“制”:学习西方制度。A、早期维新派。B、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原因:走“师夷长技以制夷”不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但证明行不通。C、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不通。“道”学习的三个阶段:A、严复介绍进化论观点。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宣传。介绍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C、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注意中外历史比较形成“大历史”观
  这里所说的“大历史”,不是指学科间的渗透、迁移和贯通,而是特指中国和世界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实,人类社会的历史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纵横交织的。那么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与世界历史的变幻发展是紧密联系、互不可分的。上海历史高考不断引入中外历史有机联系的试题,有效地考查学生对中外知识一体化结构的认知程度,以及学生对宏观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某一特殊切入点的理解分析。这种“大历史”观的学习能力是历史学习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例如1990年上海试题毛泽东论爱国主义,在中、德、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级,爱国主义就有不同的含义。2003年高考最后一题,特别强调一定要联系世界史内容,分析中国的近代化。我们的学生要在对比联系中提高全局观念、整体印象以及对于“大历史”的宏观把握,使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渐提高。
  关注社会热点
  既然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因此,关注热点问题,十分必要。注意分析近几个月中发生的国内和国际大事,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整理学习。如前段时间台湾*翻修历史课程时竟将明代中叶后历史改列为“世界史”:台湾2005学年度“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草案”规定,学生先学“台湾史”,再学“中国史”,最后学“世界史”,但其中“中国史”只到明代初叶,而明代中叶以后的历史如清朝、“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海峡两岸的关系等,竟然都被列入“世界史”。岛内多位学者则以“亡人国者,先亡其史”,表达对新课程纲要草案的强烈不满。我们学生完全可以把有关台湾的历史整理复习,同时批驳其错误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