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学习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政治部分中关于考核目标及要求的规定和解说,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备考尤为重要。从《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四项目标来看,都有其重要的特点:一是侧重强调应用性,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二是表述具体明了,易于理解和把握。 比如“获取和解读信息”,这是考生通常比较容易忽视的一种能力,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考环节。只有获取的信息准确,才能为应用知识提供前提。
因此,怎样获取信息,能否有效获取信息,就构成了考生重要的应考能力。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目标来看,能否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是在上一层级能力要求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都是对考生综合性能力的要求。不仅需要考生对知识有所掌握,能够迁移运用,还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具体表现为考试题目材料的新颖、信息的综合、话语表达方式的改变等。这些考核目标的改变,将有利于考生进一步明确政治学科的学习方式。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知识内容?是教师们所关注的。考查知识点的体系设置主要是根据教材知识体系设置,因此,与教材知识内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在复习时还要根据新的问题情境重新设计、编排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指导考生备考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重视理论价值,增强“透视”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其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背教条”,而是学习掌握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同时还要重视思维价值,增强分析能力。高考能力要求中第一项能力表达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只有获取的信息准确,才能为应用知识提供前提。
重视价值观念,提高人文素养
重视价值观念,提高人文素养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学政治学科是当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渗透和教育的主渠道,高考也是考查和引导主导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价值观的问题,这不仅是社会的要求、国家的需要,也是中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政治学科的教学与复习一定要重视价值观的引导。
为了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现状,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政治部分对考查知识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考试大纲》中变化的知识点为:在经济常识第二课中关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改变了往年的表达方式,更为具体地提出了“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从宏观经济的运行看,这种调整显然有其针对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就要认真研究有关宏观调控的理论知识及现实表现。
在政治常识第三课中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改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文字本身看,这种表达方式的内涵更为丰富了。
时事政治的学习,是每一位考生都要注意的。特别是政治试卷和文综试卷,都必然要关注社会现实生活。而各自主命题的地区,也会联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材料命制试题。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对题型示例的研究。题型示例一般说明的是考查特点,即知识怎样使用,答案怎样组织等等,因此,要重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