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考上北大清华的多 就值得牛吗?

浏览 8

一个班59个学生,全部上重点线:11个上北大,9个上清华,6个上复旦,2个上中科大,2个上香港科技大学,1个上美国麻省理工……今年四川高考成绩理科前十名的学生,有3个在这个班,其中一个是成都市理科状元。这个成都“最牛高三班”,就是成都七中2009级14班。(7月18日四川在线)

  放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个有59名学生的班能考出这样的“好成绩”,的确值得炫耀。但一个班能考出某些人认为好得不得了,甚至是创造了全国纪录的成绩,难道不是“举全校、全市乃至全省之力”取得的结果?这个班究竟在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操作运行之下,集中了多少全市乃至全省的尖子生?如此多的尖子,考不出这样的成绩来才是意外。抛开这些基础条件不说,放在一个同等的生源基础之上,我们还真不相信这个学校和班级老师能将所谓的“差生”、“捣蛋生”和“平庸学生”,也能捣鼓得考上北大、清华哩。

  这些“尖子”学生,为了所谓的考、争一流,付出了多少努力不言自明。据说,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住校生周末加班学习是常事,停电的日子里也有安安静静打起手电筒看书的。是够刻苦的,但这样刻苦争来的北大、清华成绩,难道不会沦入“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这样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有多少属于真正的国家需要的未来型人才?

  说到底,高考生考试成绩差与不差,分数高与低,与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不挂等号。考生考的成绩特别好,甚至考了个什么状元,那只能说明他在应试教育这个巨大的系统和“工厂”里面,比其他同学掌握的应试技术更熟练些、记忆力更强些、更适合考试,而已。

  我们这不知道这个所谓的“最牛班级”有什么可牛之处?通过三年的高中教育,如果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一部部仅习惯于考试的“考试机器”,仅仅是一批应试教育体制下塑造出来的“定型陶具”。这样的成绩,一是根本不值得牛,二是不要也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