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炯强)同济大学今年首次在本科自主招生中引入的“综合素质面试”开考。来自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1000余名考生,昨天在同济,接受300余名教授的“口头”考察。此次面试,将占到考核总成绩的60%,权重高于笔试。
这是继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之后,同济成为本市第3所将面试作为考核学生主要手段的自主招生高校。
每人被提问20分钟
同济的面试考官昨天分成了39个小组,来自文、理、工、外语等各学科,对每个考生进行了20分钟的提问。记者采访考生时发现,同济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高校,考生以理科生居多,但是,面试的题目竟以文科占了绝大多数。
南汇中学考生金振涛第一个走出考场,他是一个理科生,高考加试物理。他回忆说,考官提出许多问题,比如“用英语讲述高校的责任”“怎样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等等,可交谈中就是没有理科、工科的问题。另一位奉贤中学的女生高考加试化学,教授们提问:“如果学习中,你发现一位你不喜欢的教师,你如何处理?”“你对范跑跑是怎么看的?”“你喜欢中国的古代诗词吗?”等等。
每人书写“自我介绍”
同济此次面试还有一道公共题:谈话前,每个考生都要亲笔书写一份“自我介绍”,作为教授们了解考生的“敲门砖”,也是提问话题的源头,这道考题更加重了此次面试的文科氛围。对此,同济副校长陈以一解释,学校就是要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即便是理科生,也要看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包括他们的书法。
昨天的1000名考生中,有不少人曾经参加过复旦、交大此前举行的面试。他们反映说,几所高校的教授所提问题大同小异,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像金融危机、奥运会等。那么,是否可以经过某种特别的“培训”,提高考生的面试成绩呢?
对此,同济面试考核组组长、环境学院教授赵建夫认为,面试时没有“标准答案”,不同考生即便答案相同,打分也是不一样的。学校考察的是学生多年积累的综合素质,这种能力靠短期突击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