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的“立交桥功能”

浏览 7

据了解,目前正在紧张起草中的 《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高考(论坛)改革也有所涉及。据该专题小组的一位人士透露:目前,对于高考改革初步提出了3个方案,主要是要解决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问题。其改革的基本思路被概括为 “统一考试,分层多轨,自主招生,多次录取,公平公正”。这3份改革方案都体现了一种迫切而理性的教育思考,就像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给考生以多重方向与选择考试是检测手段,更是价值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反映。这些年,高考在强调检测效应的同时,传达出的价值文化、教育文化屡屡受人诟病,最典型的就是“一考定终身”、“一分定终身”。为了能在考试中得到更多分数,一些学生不得不采取残忍的做法——疯狂补课,致使课业负担沉重,体质下降。尽管孩子非常痛苦,家长、孩子和教育工作者仍不得不按照这种模式来“框”学生,将学生捆成“高考病梅”。这种方式创造了辉煌的 “分数效应”,而人本效应却不够乐观。

与之相反的是,随着信息化和国际化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更多孩子的认识能力、发展愿望越来越凸显出独立自主意识,更渴望个性的、科学的、宽松的评价制度。而且,在国内教育评价中屡屡得不到价值认同的时候,他们会将发展的目光投向海外。比如今年高考前80万考生弃考,北京、重庆等地区的重点学校甚至出现全班参加 “海外考试”,造成优秀人才外流,也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新高考终于向基本价值迈出了重要一步。比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可经过多次考试通过”、“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校可根据培养方向和目标,以加权平均分数录取,不同专业加权系数不同”。告别了 “一考定终身”,考试机会多了,可选择性多了,在自主招生中,高校有了加分系数的调整权,可以根据高校的发展规划和院校特色录取新生,“偏才怪才”就能得到宽敞的发展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优势,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高校。高考选拔制度在发挥检测功能的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了宽松温暖的发展激励、个性认同,良性精神的社会价值氛围,更有利于学生作为人的和谐发展。

毫无疑问,新高考同样会面临公平的质疑,任何制度的更新和完善总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就眼下而言,在高考公平和考试效率之间,先选择“效率突破口”,强化“立交桥功能”,兼顾公平的发展,可以认为是一种积极的进取。面对高考改革,公众应该为之积极建议,而不是大声叫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