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铭、韩振华等诸先生先后任教于此,积淀了厚重的人文科学传统。历世纪风雨陶铸,经数代师生努力,沐改革开放春风,浴海西建设大潮,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筚路蓝缕,迈着坚实的脚步一路走来,逐渐发展壮大。自20世纪80年代起,又相继增设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个本科专业。2003年进一步升格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现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八个博士点(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考古与博物馆学)、十一个硕士点(世界史、宗教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图书馆学、人类学、历史地理、文献学、档案学、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6人,省级1名,校级4名。目前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相当的影响力,还有不少教授担任国家一级学会和省市学会重要职务。学院现有学生1261余人,其中本科生961多人,博士生、硕士生近300人。
学院十分重视建设资料信息库,努力打造特色科研支撑平台。
学院建立档案复制与保护实验室,社会工作专业个案、小组实验室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局域网实验室,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验室也在学校实现共享。经过多年积累,学院已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省内拥有19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学院课程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收获:获得4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获校级优质课程24门。
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依此考虑学科调整、专业建设、招生规模等有关工作。近几年来,我院学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左右。
(一)历史学专业为我校本科品牌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历史学科教学、科学研究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及其它社会工作者。
课程结构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考古学通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历史地理、史学概论、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文献目录学、自然科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福建地方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中国社会生活史。
专业特点
1.历史悠久。该专业历史可以追溯至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开设的史地选科,迄今已逾百年。1952年,由华南文理女子学院历史学系、福建协和大学历史学系和福建师范学院(乌山)历史学系合并组成。学者董作宾、卢兆荫、傅衣凌、刘蕙孙、陈矩孙、徐宗元、蔡维藩、王文杰、熊德基、金云铭、韩振华等诸先生先后任教于此,积淀了厚重的人文科学传统。
2.实力雄厚。本专业2004年被评为福建师范大学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特色专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专业基础课程均为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现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
3.走学术精品之路。近几年来,专业教师每年都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美国研究》等国家重点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多部。目前,教师承担有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2个省部级项目、5项中外合作项目以及其他横向课题多项。
4.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目前,本专业与英国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院汉学系、日本冲绳国际大学、熊本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亚洲系等都有合作项目,初步实现了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对接。
5.重视建设资料信息库。经过若干年的持续投入,已经建立起闽台区域研究资料中心、宗教与中外关系史文献中心、美洲史文献资料中心等独具特色的三大文献资料库。
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6人。高级职称占该专业教师的84.2%。博士学位占该专业教师的63.2%。目前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相当的影响力,还有不少教授担任国家一级学会和省市学会重要职务。
就业趋势
近年来,本专业基于自身强势学术实力,同时根据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和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进行了调整,本着“新理念、厚基础、重技能、促研究”人才培养思路,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学科间的交融、渗透,实行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建立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遍布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学府。福建省中学历史教育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和教育硕士大多出自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本专业是我省培养中学历史教师最主要的教育基地。
(二)图书馆学专业本专业创办于1981年,是全省的图书馆学本科点,同时也是全省的图书馆学硕士点的教学单位。作为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批创办图书馆专业的院系,本专业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全校4个入选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单位之一。师资全部毕业于国内重点院校,学术水平高,职称均在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占该专业教师100%。学术成果丰硕,近5年来教师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为:50多篇。在教学改革方面,有4位教师参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图书馆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数字图书馆原理及运用》获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毕业生就业方向以高校图书馆、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为主。
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图书馆作为维护社会公众平等获取信息、缩小信息鸿沟的重要机构和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事业的一类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与政府公务员相同。工作环境舒适、拥有稳定的职业收入。
目前,全国只有20多所院校办图书馆学专业,每年本科毕业生只有800多人,相对与有30多万从业人员的我国图书馆事业而言,毕业生供不应求。图书馆学专业虽是冷门专业,但与某些热门专业不容乐观的就业压力相比,图书馆学专业具有就业方面的优势。我院图书馆学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已连续多年名列全校非师范类专业第一名。欢迎同学们报考我院图书馆学专业,让我们做信息时代的信息导航者,在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主要课程: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实践、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管理基础、知识产权法、FOXPRO、C 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三)档案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是目前我省高校中设置有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专业创办于1985年,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于2006年设立了档案学硕士点。专业创办以来为本省输送了大量具有较高档案信息管理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二十多年来通过我院专业教师的辛勤耕耘,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学科基础。本专业拥有一支学术研究能力较强、师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师资队伍,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以上,近年还吸收了多位毕业的研究生充实本专业师资队伍,使本专业教学队伍充满活力。专业教师每年都在《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等CSSCI国家一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有不少论文获得国家档案学会、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评比的优秀论文等各类奖项。
本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档案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技能与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能适合在党、政机关团体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办公室、信息管理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从事档案信息管理、政务信息系统的设计、维护、信息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历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每年学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其中许多毕业生就业于国家机关、省直机关及档案管理部门等事业单位,还有不少学生就业于省电力公司、烟草公司、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这几年本专业学生也有不少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由于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是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档案规范化管理要求逐步提高,因此社会对档案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培养适合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以满足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有关档案管理的需要是本专业的建设发展方向。为此本专业非常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目前设有档案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档案缩微复制技术实验室、电子文件管理和档案信息化实验室等。通过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目前最新的档案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C、信息管理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C 语言、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档案学基础、档案信息管理、科技文件材料学、企业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档案法规学、文书学、公文写作、秘书学、档案信息检索、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文献保护技术、文献复制技术、档案管理自动化、数字档案馆原理与应用等。
(四)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属于面向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前景极其看好,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已正式开始在各个部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我院社会工作专业结合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了完备的教学计划和详尽的培养方案,还配备了先进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专业学制四年,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法学学士学位证书。
专业特色:1、开放式办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与国内外院校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赴港澳台等高等院校或社工机构进行探访并保送进入重点大学攻读研究生。2、办学水平高。本专业在全国162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的院校中列居前20位,专业为A类专业;3、学生素质高,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社会信誉较好,我院社工班荣获“全国十佳先进班级”等称号,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养成健全的人格、爱心和团队精神,通晓政治理论、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方法,成为具有复合型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培养方向:为党政机关培养社会事务和社区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团体培养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国家机关和社会福利机构培养社会福利事业的管理人才。
就业方向:1、各级政府中有关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区规划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的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2、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社会福利与公益机构从事社会工作的部门及其管理岗位;3、司法机关、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涉及社会工作的部门和岗位;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岗位。
主要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专业主干课为:社会学概论、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人际沟通技巧、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保障概论、社会福利思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实务等。
(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管理与计算机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具有复合性、宽口径的特点。主要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该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文理兼收,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学位为管理学学士。相近专业为管理科学、电子商务。
福建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办于2001年,8年来培养本科生800多人,毕业生中许多人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管理骨干,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计算机技能,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与应用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信息组织管理、分析研究、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色:1、本专业具有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及信息管理三大知识系列有机融和的特色。2、重视知识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紧密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能力。3、专业适应面广,可在多个领域就业。4、专业具有较强时代性,适应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
主要课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体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运筹学、应用数理统计、电子商务、会计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资源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C 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实验设备和实习基地:学校设有适用于本专业的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信息管理与技术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可使学生接受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了满足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职前培训、课外科技活动等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数十个,其中签约实习基地14个,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就业方向:就业领域包括: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信息机构、大专院校等部门。从事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也可在信息产业部门或大中专院校从事信息资源的管理、组织、开发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竞争情报及其智能系统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以及在各种社会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主要是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及信息管理和组织的工作。